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早教 > 性别教育 > 心理健康 >

男孩危机来袭:应试教育是最凶猛杀手? (2)

2012-01-02 
男孩危机,诞生在这样一个微妙的两性时代——

  男孩危机背后

  现代教育体系中,男生为什么显得更“笨”? 2010年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第一次在中国公众中引发关于“男孩危机”的讨论。作者在书中指出: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

  《拯救男孩》的作者之一李文道向记者解释说,目前的教育对于男孩来说更不利,相比而言,女生更容易适应目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某重点高中校长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某一年中考试题较难,男生升学人数会多一些,试题简单,则女生多。杨校长解释说,所谓简单的试卷,往往比的就是谁细心,而男生在挑战难题时,容易体现出爆发力。

  上海大同中学高一年级组长魏薇指出,高中女生学业强势现象与高中选拔制度有关。毕业考和中考合卷后,为了让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顺利毕业,题目的难易区分度不明显,且依靠记忆内容较多,这方面女生细心刻苦,就占了优势;而男生心理发育晚,自控能力较差,偏文的学科设置又使得他们在创造性领域发挥空间小,因此在这轮筛选中,有潜质的男生便不容易凸显。

  李文道解释说,“男孩危机”伤害的不仅是男孩,在男孩危机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男孩显得“落后”,而女孩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岳龙在论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家长和学校教育所关注和追求的,实质上是要男女学生都向着男性成功的标准和方向去努力。这也意味着,女生必须要做出超强的意志努力,改变自己的自然本性去适应既定的男性规则和标准。”岳龙认为,“男孩危机”背后的实质是,无论当下的教育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无视两性的差别,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男性和女性。

  现代教育和社会评价的改变,是世界各国“男孩危机”出现的背景,不过,“男孩危机”在中国还有着独特的原因。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结构,使得家长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期待,不管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家长的眼中,女孩也必须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强健的体魄、特长和丰富爱好,长大后,她要有一份好工作,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女孩们必须时时绷紧神经,不能在任何竞争中失败。

  “因性施教”实验

  在上海等城市,一些中学已经开始试验男女分班,目的是让男生和女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早在10年前,市八中学就开始探索“男女同校实行男女分班”的第三种办学模式,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9个班中选择4个班级进行分班教学,一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两个混合班。学校教师团队据此开展了《构建按性别编班的办学模式,促进男女学生和谐发展》的试验和专题研究,当时获得媒体很大关注。

  据统计,实施分班后,市八中学女生班和男生班,语、数、外、理、化等课程的平均分,与另两个混合班相比,高出8至30分不等。不少毕业学生尤其男生的家长也发表体会,觉得孩子在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为人处事方面老练许多,性格上变得坚强。

  大同中学校长卢起升告诉记者,接下来学校可能会开设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男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号召力和顽强意志。卢起升认为,很多国家拥有优秀的男子中学,等到今后条件成熟,上海也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尝试创办男子中学。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因性施教”的观念。反对的声音认为,男女分班违背了男女平等的教育原则。因此,媒体对于学校男女分班实验的关注,也让卢起升表达倍感压力,他担心强调男女不同的教育,会被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

  追溯历史,上海市第八中学前身是“清心女子中学”,过了陆家浜路,对面就是清心男中(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3年,清心女中更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男女兼收,学校遂改为上海市第八中学。目前,上海以性别组校的名校仅有市三女子中学。男女分校的传统曾出现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但因为男女分校被认为不便于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影响性格塑造,现代教育大多废弃了这样的设置。

  在学者看来,男女分班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他举例说,如果男女分班,语文课上,那些表达能力稍差、原本很少得到提问机会的男生,可以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而物理课上,原本可能动手能力稍差的女生,也能有更多时间参与实验。

  在国外,男女分班教学也有先例。英国艾萨克斯的一所综合中学在1994年实施了男女分班教学。一般英国中学生认为最难的科目是“英文”,1996到1999年间,这所中学男生在英国中学会考中,“英文”拿A到C的比例增加了26%,女学生也增加了22%。男女分班的支持者表示,男生在整班都是男生的状况下比较容易专心,如果班上有女生,男生们在上课时就会玩过头。

  2006年夏天,美国联邦教育部做出决定,放宽对公立学校男女分班教学的限制,男女分班教育议题,再度引起全美各地的关注和讨论。据统计,1998年单一性别班级在全美只有4个,至2006年已有32个州的至少223所公立学校设置了这类班级。有教师认为,在通常由一方占据优势的学科上,另一方的学生较少有出头的机会。

  研究人员曾在佛罗里达州的伍德沃德小学展开实验,把四年级学生分成两个班级,一个是单一性别,一个是混合性别,经过两年学习后让他们接受全面考核。结果在混合性别班级内,只有57%的女孩和37%的男孩通过考试,而在单一性别班级内,则有多达75%的女孩和86%的男孩过关。

  危机了没?

  不过,一些学者提出“男孩危机”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的仍然是女性。

  学业上的暂时落后,就意味着“男孩危机”吗?2011年,还是高中生的李申儒撰写了调查报告《男孩视角的“男孩危机”研究》,他用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证明,男生学业上落后于女生,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时隔一年,如今正在日本留学的李申儒,对于“男孩危机”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李申儒认为,学业危机并不是“男孩危机”的核心,因为男孩们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局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扭转,“男孩”们最严重的危机,是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

  来自大同中学的一些数据也许可以说明,男孩的学业危机的确存在,但可能仅限于某一个阶段。大同中学高二年级教师仇璋瑛查看成绩排名表后发现,排名年级前20%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但取最拔尖的10个学生看,还是男生稍多。“高中是个转折期,高一高二阶段男生或许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到了高三,部分男生后劲很足,他们不是缺乏优势,只是显现得比较晚。”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曾向媒体介绍,该校连续几届的高三毕业班,能被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男生占60%到65%,女生反而不见有多大的优势。华师大二附中(微博)2011届毕业生中,考取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港大的学生共有183人,其中男生占到约65%。

  “我不太赞同‘危机’的说法,事情没那么严重。” 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王菲认为,不能把问题完全归结于现行教育制度。“以前的社会诱惑少,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丰富、玩的东西也多,相对来说女生自控能力好,表现欲望强,所以投入相同的教育精力,女生更容易产出回报。”

  正如李申儒所看到的,除了学业上的暂时落后,“男孩危机”更体现为男孩们缺少社会公认的“男子气概”。

  关于男孩们的“男子气概”,女生们最有发言权。大同中学理科班学生、担任年级自管会主席的李奕说:“有些男生在姿态和外观上确实有女性化的表现,或者说心理上呈现中性化,这可能与家庭教育中母亲等女性长辈管得多有关。”

  李奕把男生们过于“温柔”的特点,甚至归结到城市文化上,她觉得,身边很多男士,都像动画片中的“灰太郎”。社会文化的“中性化”倾向,渗透到了学校。A中郑老师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过去,追求时尚几乎是女生的专利,她们喜欢看时尚电视节目和杂志,喜欢明星。但现在,男生们也有同样的爱好。

  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该拷问的恐怕不是男生,也不仅仅是教育,而是我们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应接受采访者要求,本文A中师生姓名均为化名,其他涉及的学生姓名为化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