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取名有原则
传统的中国在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在取名字这个事情上中国人也是有着很多自己的传统的。今天好名字网小编就为朋友们带来中国最传统的取名原则。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一—取名传统文化。
确定制名人选
对年轻的父母来说,孩子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怎样为孩子取个好名字。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必须去报户口,报户口时所用的名字,要使用正规的名字。我国还规定不准随意更改名字,所以孩子报户口时的名字往往要使用一辈子。
因此,不能不加以重视。有些年轻人在刚结婚的时候,或者在怀上孩子以后,就开始为孩子构思名字了。等到孩子呱呱落地,就用现成的名字。
绝大多数情况是,许多将要做父母的人,虽然也想过事先为孩子准备个名字,但直到孩子出生时还没有想好,或者是原来准备好的名字不合适。可以说,沉浸在新生儿降临喜悦中的父母,都要面临为孩子取名字的问题。
那么,谁最适合为孩子取名字呢?在先秦时期,贵族家的孩子生下来,都要先到祖庙里去烧香告诉祖先,称为“告庙”,然后由保姆和孩子的母亲一起,抱着孩子去见孩子的父亲。父亲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就拉着孩子的右手,为孩子取名。
孩子的母亲把名字记下,回去后把孩子交给老师,并让老师把孩子的名字告知女客人和家里的妇女。而孩子父亲则把孩子的名字报告给族长,然后由族长告诉同族的人,并连同出生年月日一起告知当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填写两份有关表格,并把其中一份交更高一级的政府存查,另一份自己保存。
这样,孩子便有了名字和户口,正式成为世界上的合法公民。自此以后,名由父定成为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在贵族阶层和文化人士的家庭、家族中保持下来,到现在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说明名由父定的传统确有合理性和代表性。当然,名由父定是父权制占支配地位的产物。
在古代,取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名字也同时被看作是一份财产或遗产。世系与财产以男子计算,名由父定和子随父姓是一样的。当然,古代给孩子取名字时,一般平民家并没有这样复杂,而且取名的人也不只限于孩子的父亲。
一般人家,经常是在“告庙”以后,除由孩子父亲取名外,有时也由孩子的祖父取名,或者由族长及族内的饱学之士根据孩子所在的支派和字辈取名。现在,给孩子取名的礼仪、风俗和方法等,都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由谁取名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有了质的改变。
特别是伴随着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子随父姓和名由父定的传统受到挑战。孩子不光按照传统随父姓,还可以一反常规随母姓;既可由父定名,也可以由母定名,而越来越多的情况是父母共同参与为孩子取名。
此外,人们对姓名要包含血亲和宗法意义的意识逐渐淡化,偏重名字的动听和好念。取名时不遗余力地在字词典中寻觅美辞,或是发动所有能动员起来的人为孩子觅寻佳名。大凡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亲戚朋友等,都可以充当取名者的角色。
当然,给孩子取名字最有资格和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是父母双方爱情和精血的结晶,自己生的孩子由自己取名,这样才最有意义。父母为孩子取名,不仅是一种神圣的权利,也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如果父母确实不能胜任,才去考虑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戚去取名,这样取出的名字也有一种血缘上的亲切感。
假如上述这些人无法给孩子取出一个理想的名字,还可去考虑由专业取名人士取名,说不定也可以取出一个令你满意的好名字。选择适当的时候取名究竟什么时候给孩子取名字最恰当?历来做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产前备名、生即取名、满月取名、三月取名和周岁取名五种。
其中,以产前备名、三月取名和周岁取名最具特点和代表性。产前备名,就是在孩子出生前先取好名字。备名一般在不孕期间,这时新的生命正在孕育,父母时时刻刻都在记挂着腹中胎儿,期待着新生命的诞生,又憧憬着新生命的未来,自然也会诱发父母情不自禁地去斟酌伴随孩子一生的名字。
备名通常是备双名,因为多数情况下,父母不知道究竟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适合男女的名字各预备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后再依性别而定。此外,有的父母除考虑性别因素外,还考虑到了孩子诞生的时辰、相貌、特征等诸多方面,为孩子预备多个名字。
三月取名是古代的习俗,《仪礼·丧服传》说:“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这里,三月取的是正式名字。为什么要在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取名呢?《白虎通义·姓名》解释说,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前,家庭内部一般使用小名,三个月后,会经常与来访者相见,有时小名不便让人知道或呼唤,为让来客知道并便于呼唤,所以必须取个公开使用的正式名字。
周岁取名是汉族习俗,最常见的是风行于民间的“抓周”取名。这个习俗最早起自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试儿”。唐宋时称“试醉”,明清起开始称“抓周”或“试周”等等。
所谓抓周,即当孩子满周岁时,在其面前摆放各种物品或生活用具,如弓矢纸笔、钱印珍宝及刀尺针缕之类,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预测日后的前程、性格、志向和兴趣,并根据抓取和预测的结果,取相应的名字。
《红楼梦》中介绍了贾政为贾宝玉举行“抓周”仪式的情景:宝玉周岁时,贾政老爷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环抓走。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甚为不悦。
抓周的风俗认为,抓到书就是读书的,抓到算盘就是经商的,抓到印就是做官的,难怪贾老爷不悦了。直至近现代,抓周习俗仍然广泛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著名学者、文学家钱钟书的名字,也是以抓周取名的。
钱钟书的父母在其满周岁时,举行了“抓周”仪式,见他首先抓取的是书,甚为高兴,便取钟情于书之意而取名为“钟书”。后来,他又据本名起笔名钟书君、中书君。钱钟书可谓人如其名,他淡泊名利,一生嗜书如痴,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当代仍有抓周风习,只不过大多已不再根据其取名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今的孩子进入社会管理远比旧时要早,出生后很快就需报户口,正式名字往往不能等到孩子满周岁时才取名。毫无准备的生即取名太仓促,尤其是取大名。
产前备名也有考虑不到孩子诞生时和诞生后的情况,所以,建议产前备名,产后作修正,报户时确定。至于考虑到当地民间风俗,可结合传统和现实的要求变通而行。
尽量避免重名重名
现象自古就有,在上古时期,汉字不如现在这么多,而可用作人名的汉字更少。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重名现象的出现在所难免。我国古代人有名又有号,名、号(包括别号、雅号、诨号、谥号等)雷同的现象都不乏其例。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宋元以来,以“一心”为别号的人近10个,而谥号(古代皇帝或名人死后所加的尊号)自汉代以来,就有54个“文忠”之多。我国古代还有同字的现象。古人的字大多是名的延伸,不少同名的人也同字。姓名字号完全相同的情况,古往今来更是史不绝书。
仅《古今同姓名大辞典》一书所记,先秦至20世纪30年代以前,就有56700人同姓名,其数量之多实在令人咋舌。现在,重名率更是高得惊人。据统计,北京市重名率最高的是淑珍,其中王淑珍13000多个,张淑珍11000多个,刘淑珍10100多个。
而天津市有2000多个张健,沈阳有3000多个王伟,武汉市有10000多个王红。重名有时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中,就有两个关山月。两人都擅长山水画,都是画院领导,又都曾为人民大会堂作过画,巧上加巧的还都是耄耋之年。有时邮局也常常把信送错,引起不少误会,令人哭笑不得。
两个关山月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措施,在作画题名时,一加签“长山关山月”,一加签“漠北关山月”。重名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交往中,用起来很不方便。
很明显,一个班上两个相同名字的学生,老师同学称呼起来就很不方便,造成很多麻烦,只能“大王岩小王岩”、“大李明小李明”地予以区别,但如果再有个“王岩”、“李明”又怎么办呢?重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取名时的趋同心理有关,即与人们追求名字的时髦有关。
另外,中国人受取名定势的限制,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名。如男孩的名字多用如强、勇、健、华、丹、力、飞、伟、严等字,女名则常用如英、燕、花、丽、玲、梅、美、洁、佳、芳等。这些字用得太多太滥,自然增加了组合名字的困难。
因为大姓,特别像排位靠前的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等大姓,人口众多,取名也极易造成重名。单名热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名。常用汉字仅为四千至五千个左右,即以5000个计算,以王姓为例,王姓人口过亿,王姓人使用单名只能是5000人,第5001人就开始重名。
何况单名缺少组合调整的机会,又有相当一部分汉字不适合用于单名,这样,重名的概率必然加大。范字有表明辈分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选择范围趋小,因而范字也容易造成重名。
另外,因无处查询是否重名,取名本身便带有盲目性,取名者只能根据平常接触的范围来判断,若加上素养不高更是难免落入俗套,重名现象也就频频出现。重名现象从根源上说是难以避免的,只能在相应的条件下尽量避免。
所以,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以免将来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已经有年轻的父母采用“四字姓名”给孩子取名,这颇有一种革新精神。如某白领阶层的张先生,其妻姓杨,婚后育千金,取名为张阳淑丽。
考虑到我国姓名用字的具体情况,有专家建议,四字姓名可以采用“双轨制”的形式:凡是文字证件及重要、严肃的场合,一律采用“四字姓名制”,如身份证、名片、户口卡、学生证、工作证、结婚证书、档案材料、著作署名、银行存折、法院布告、请柬等。
而在一般场合,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内部、亲朋友邻之间的交往,则可直呼“双字名”。这样既避免了同姓名的麻烦,又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再者,还可以扩大取名方法,克服从众心理,不要赶“时髦”。
取名有很多方法,有的重形式,有的重意义,有的讲究字音的搭配,其他如寄深情、寓希望、表仰慕、明志趣等,更是常见的取名方法。总之,取名应以美学观点作指导,力求不俗气,不雷同,不粗浅,不简单化。此外,为避免重名现象,有关部门应做一些减少姓名雷同的宣传导向工作。
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部门最好设立取名咨询机构,用电脑储存本市、本地区以及著名历史人物中同姓名的资料。当公民在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就向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以便了解新生儿的姓名有否与别人相同,有则可及时加以更改。
为尽量避免重名现象,年轻的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应持慎重的态度,切磋琢磨,仔细推敲,取一个不重复、有意义、体现姓名使用者个性特征的好名字。字体简明易懂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人取名的出发点较好,但所取名字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如《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原名马芮。
因为许多人不认识“芮”字,曾被人误读为“马内”、“马丙”,甚至被读作“马肉”。他演出《西游记》时,怕再被人读错,于是改名马德华。由此可见,人名作为人际间交往的符号,应该是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写就会的。一个好的名字,既要与己方便,也应与人方便。
因此,在为孩子取名的时候,一要考虑所取的名字是否便于书写,二要考虑是否便于别人去读。为此,应尽量避免使用笔画较多、常人不认识的字,特别是不要使用生僻的字,别人见了不认识,读了又出差错,无形中给了别人难堪。通常情况下,在孩子将要学文识字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和学写的往往是自己的名字。
在这时候,一个笔画简单而又容易记住的名字,他也许学习三两遍便可掌握,这显然会对他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相反,如果名字笔画较多且不易记住,就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困难,他也许会在多次练习写自己的名字时,因无法掌握从而对学习和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是一种无能。
殊不知,这正是父母或其他取名字的人给他造成的麻烦。同样,当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的时候,他的名字要经常在各种场合下使用和书写。一个写来简单、读来方便的名字,会为他在社会上的立足带来许多好机会。相反,书写麻烦而又难读的名字则可能使他失去一些机会。
根据《康熙字典》统计,我国共有4万多个汉字,其中有3万多个都是不常用的古字、废弃字和生僻字,较常用的只不过4000多个而已。在这些常用的汉字中,可用做人名的字更少。这就难免会使有些人在取名时,选用一些笔画较多或者不易让人认识的字作为名字。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政治名人、思想家,其地位举世公认,但他为女儿取的名字却成为笑谈。他为女儿取名“”(展的古体字),字“”(丽的古体字),用的都是生僻字,让人觉得卖弄和故弄玄虚,因而受到世人的讥笑。
有位心理学专家统计,用比较冷僻的字取名的人,一般社交能力较差,性情孤僻。看来,这足以引起取名者的注意。取名应力求简洁、流畅而不繁琐、凝滞。有许多名人名家,他们的名字取得朴实平凡,例如大书法家齐白石、抗金名将岳飞、革命先驱孙中山等,一看就明白,也极易让人记住。
从这一意义上说,好的名字与他们的成功立名有着很大的关系。字义雅致明朗字义是名字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字形是形式,那么字义就是内容。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取名时向来重视字义和寓意,在选择某些字作为名字时,往往会注重字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如在我国古代,人们较为重视尊祖敬宗、子孙荣昌,因此在取名时多选用祖、宗、广、嗣、敬、绍、先等字,取名诸如广宗、延嗣、绍先、敬祖、荫孙等。现代人取名大可不必拘泥于传统,取用字上也应少受限制。
但是一个人的名字究竟应使用什么字,这些字又应具有怎样的含义呢?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取名用字的含义要雅致明朗,也就是说,取名用字组合起来能表达深刻而高雅的思想和情感寓意,并且字义通俗易懂,让人一看便知道是什么含义。
如为女孩子取名“秀丽”,从字义上理解,就是希望孩子长得清秀美丽,将来树立一个端庄稳重的女性形象。为男孩子取名“志坚”,是希望孩子意志要坚强,做一个有主见、有魄力的人。这些都是雅致明朗的好名字。我国古今的一些名人,他们的名字也大多简单明快、寓意深刻。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岳飞、王安石、文天祥、史可法等等,无不如此。再如我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名字也很典雅,用“雪松”来期望她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其效果显然要比“坚强”等雅致得多。要使字义雅致明朗,有时需考虑姓与名的字义组合问题。
如“白如雪”这个名字,就是姓与名在字义上的很好组合。作为一个姓,“白”这个字并没有什么意思,但将它与“如雪”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洁白如雪”这一雅致完美的字义。反过来,如果在取名时不考虑姓与名在字义上的组合,就有可能出现差错,给人留下笑柄。
例如,清泉指的是清澈见底的泉水,本来这个词给人一种清凉的美感,但它与“黄”联在一起就变味了,成了“黄泉之水”,即“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这就令人很不舒服。再如“迟凌”这个姓名,“迟”本有惰意,加上凌字,似乎有凌空、凌云壮志的锐气,似乎不错。但若是颠倒过来看,便成了“凌迟”,成了“千刀万剐”的凶名。
像胡来、马虎、孙子等等附庸风雅、故作文雅姿态的名字,都是在取名时没有顾及姓与名在字义上的组合而闹出的笑话,暴露了取名者学养的浅薄。此外,取名不要选用字义太俗的字,如果你取“张老三”这个名字作为正名,那肯定会贻笑大方的。
在取名时,雅与俗是相对而言的,典雅好,通俗也好,都不能太过头。雅过了头,则可能生僻晦涩;俗过了头,则可能粗俗不堪。因而,取名用字应该谨慎,应使用意义稳定、脱俗的字,尤其应该避免赶时髦,特别是政治性时髦。
五、六十年代的人名时代性较强,“文革”时期的人名更是将浓厚的政治色彩作为一种时髦,如拥军、跃进、红卫、反帝、援朝、援越、学彪、卫青等类人名。而近些年出现的诸如刘玛丽、朱安娜、赵丽莎、纪因斯坦之类的名字,带有明显的洋化色彩,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雅不至于生僻晦涩,俗不至于粗鄙俗气,应该成为取名用字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俗则雅,但是“俗”却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旧时人们多以福、禄、寿、喜等吉祥字为名,不可谓不雅,但用多用烂了就成了俗字;现代人们多以建、国、英、华、明等字为名,也不可谓不雅,但也因用得太频繁而成了俗字。说到底,取名最好是含蓄一点,在这方面,古人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如大书法家张旭,以“旭”来展示自己的远大抱负;唐代大诗人韩愈,以“愈”寓“退之”,充满了玄机。清代豪儒王国维,取“维国”的倒置形式,既取谐音“为国”,又有“吾命维系华夏”之意,可谓一石二鸟,令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诸如富有、宏伟、豪杰等名字便逊色三分了。
现代人名中也有许多妙如诗词、贵如珠玑的好名字,如林默涵、杨再春、舒庆春(老舍)等等,这些名字含蓄雅致而且充满了生机,的确让人回味无穷。字音响亮悦耳在距离较远、声音嘈杂或是人群熙攘的场合,往往需要通报姓名或以呼喊来联系。
因此,在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时,名字具有音节响亮、清脆悦耳等特点无疑是很重要的。鲁迅也认为“响亮悦耳,易于传播”是取名原则之一,一个人取了名字,首先是被称呼的,其次才是被书写记录。名字拗口难读,常常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
诸如傅筑夫、胡楚父、胡富的名字,读起来费劲,易读走音,听起来也吃力,原因就是它们绕口或者拗口。我国被用作人名的汉字,在读音上有声、韵、调三个基本要素。由于人名多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的组合,这就涉及到音节之间的相互搭配问题。
取名若不注意搭配,就可能变成“绕口令”。如伶州鸠、沈既济、孙州仇、夏亚一、金镜清、周啸潮、胡富芬、耿精忠、姜嘉锵、张昌商、陈云林、吕励芝等,若再加上方言发音,就更加让人听不清晰了。在长期的语言交往中,人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心理定势,语言中相近的两个字可以用同一声调。
三个字时,就一定要在声调上发生一些变化。只有这样,才符合通常的语言习惯。姓名的声调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抓住规律,其中奥妙便很容易弄懂。取名时,把选用的字与姓组合并加以推敲,边排列边念出来,边念边比较,使字的选择与声调的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形美、音美、义美三者兼顾。
现举出一些字音响亮悦耳的古今人物的名字,供读者仔细咀嚼:毛享,朱熹,班固,周瑜,曹丕,方舟,丁玲,艾青,张飞,韩愈,陈毅,于谦,曾原邑,石天柱,王安石,高占祥,安致远,朱元璋,康有为,苏奎章,蒲松龄,钱三强,李商隐,李时珍,白居易,洪天赐,卓尔康,曹雪芹,罗贯中,卢照邻,骆宾王,刘伯温等。
在取名时,如果使用单名,阳平、上声、去声的姓氏,则不要用和姓氏相同的声调的字,而阴平类的姓氏可随意。像吴良,何群,杨亭,柳永等,这些名字都出现了声调的叠用,这是应该避免的。对于单名来说,只要避开上述三声调的重叠,剩下的就是选字了。
如果使用双名,声调组合问题较复杂,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声母韵母的搭配。声母是指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姓名各个字的声母相同,读起来就不响亮,而且很拗口。如汪文威,这个名字的声母都是w,所以既不好听也不好读。
白邦贝这个名字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声母都是b,听起来就不顺耳,读起来也很费力。另外如李莲玲、张壮竹等也是如此。韵母是指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其余音素。韵母相同,字音便很相近,读起来也不响亮,也会拗口。
如黄广长,这个名字的韵母都有“昂”,就犯了这个错误,因而不好听,姚宝早这个名字同样听起来很别扭。第二,要尽量避免同声组合。取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声调相同的字,以免呆板平直,缺乏动感。而在名字中使用不同声调的字,让它们错杂相间,就可以产生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
这在两字名中表现得还不算突出,如李益、王昂,无论怎么叫不会显得别扭。但在三字名中,如果取名李立吉、王广光、颜延年、容颂鸿、荀庆卿,读起来就不那么顺口了。三个字的声调一致,更无法达到响亮音美的效果。
柳景选这个名字三字都是上声,读起来不响亮,如果改成柳敬宣,效果就好得多。像汪中波、冯涵谊、许蜀美、路俊义这些姓名,字面意义都不错,但叫起来缺乏婉转抑扬的音调变化,没有音乐的美感。原因就在于它们分别是清一色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特别是冯涵谊和许蜀美,不仅声调低迷,而且有发音阻碍。第三,应避免双声、叠韵的出现。双声,即两个字同声母;叠韵,即两个字同韵母。如易翼友、胡鸿华、冉瑞如等名字,意思都不错,但可惜均犯了双声的毛病。又如邓衡声、吴慕甫、叶铁捷等名字,立意都很好,但遗憾的是都触上了叠韵的暗礁。还需要注意的是,名字的第一个字的声调最好不要与姓的相同,像孙星光、崔公使之类的姓名,读起来就不那么顺口。
一些人在取名时越来越喜欢采用读音相同或重叠的字,诸如陈晨、韩含、陈姗姗、李双双、宋婷婷等,这些双音叠字的名字虽然读来较为亲切顺口,但会受年龄段的限制。姓名各字的音韵组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并无教条可言,总的原则是上口、好听、响亮,使名字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字形和谐美观
字形作为组成名字的基本元素,并不像字义和声音那么重要。但如果在取名时不注意字形的搭配,会使名字缺乏美感。尤其是在书写的直观上,如搭配不当,就会让人觉得不是一个完美的名字。我国的姓氏在笔画上有繁简不一的区别,少者两三画,多者几十画。
因此,在取名时一定要注意笔画较少的字和笔画较多的字繁简搭配,以求得视觉上的美感。字的形体可以分为几类:强型字、弱型字、实型字和虚型字。强型字给人的感觉是活泼、旺盛、发展,象征富有生气和活力。如:炎、成、威、豪、容等。
弱型字给人的感觉是单薄、平缓、轻柔,象征消极、懦弱、无胆量。如:斗、平、年、市、帛、科等。而实型字给人的感觉为充实、丰厚,象征蕴藏丰富且强而有力。如衢、露、穗、风、基、泰等。虚型字给人的感觉是空洞、空虚和神秘,象征无思少虑、心高意大或有名无实。
如:几、口、门、穴、人、方、行、弓等。在取名的时候,需要注意强、弱、实、虚型字的搭配。
例如,成威豪,完全由强型字组成,虽呈旺盛之态,却使人感觉盛气凌人;年平科,三个弱型字组成,让人感到过于平缓、柔弱;国基泰,是三个实型字,虽充实有余,却不够活泼;弓行方,是三个虚型字组成的姓名,给人的感觉是过于空洞和虚张声势。这些名字在字形上都缺少和谐美观。
名字的强弱实虚往往影响人的心理。从名字的形体来讲,自然是强弱、虚实相结合更好一些,过强、过弱、全虚、全实,都是美中不足。汉字是极讲究结构的方块字,姓名用字在整体上应该讲究形体美。如“阮昊”这个名字,是左右结构加上下结构;又如“曾艳”这个名字,是上下结构加左右结构。
再如“周磊”这个名字,是内外结构加品字结构,字形结构上均显得比较活泼。而像章晨、李菱,均为上下结构相加,视觉上显得瘦长;刘强、殷怡婷,均为左右结构相加,视觉上显得扁胖,看起来比较单一过于呆板。姓名形体和谐与否、平稳与否,首先取决于姓氏。
因为一个人的姓氏是先天带来的、固定的,而名字则是后天的、人为的。因此,每个人的姓也就成了整个姓名结构和形体的基准点和参照物。如丁姓,是一个独体结构的字,笔画比较少,因此,与之配合的名字,最好也是笔画比较少的。
如叫丁小平、丁玉川、丁日昌,其整体结构和形体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匀称、和谐。如叫丁繁赢、丁德鹤,就会给人以头小身子重的感觉,不和谐。
而叫丁一繁,则又会给人一种前轻后沉的感觉,同样不和谐。姓王的人取名王一凡、王元正,也比王嘉福、王熙震的视觉效果好;姓于的人取名于仲文、于成龙,看上去要比于荫霖、于嗣登更美观。
姓氏笔画较多的人,尤其更要注意姓氏与名字笔画的搭配。假如名字的笔画较少,会使人感到头重脚轻。如燕姓,是一个上中下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与之配合的字最好也是笔画较多的。如取名燕紫蕾,从整体结构和形体来看是比较匀称的。
如叫燕一平,就显得头重脚轻;燕紫一,又让人觉得失去了平衡。但如果叫做燕一蕾,因为其形呈对称状,让人感觉是一条扁担挑两只筐,不失平衡,在视觉上的不和谐感就不那么突出了。
类似的好名字还有丰子恺、龚一飞、蒋子龙等,单字名也是这样,如姓戴的人取名戴立、戴川,姓魏的人取名魏仁、魏乐,远不如取名戴麟、戴飙或魏斌、魏源效果好。姓氏笔画较多的人取名时,并不一定要选用笔画较多的字与之搭配,因为笔画多了,使用起来会增加麻烦。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仍是取三字名,并在三字名中尽量使用笔画较少的字。如姓钱的人取名钱一,写出来并不美观,但若在姓名之间加上“如”字,变成钱如一,就显得雅致多了。笔画多少影响姓名的整体结构美观程度,此外,偏旁部首等字形的变化有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聂耷、刁习司、何信仆、江浪潮、边连选、王玉璋、何伯偃、汪汝淮、冯河清、郭郁邦等,这些名字的字义、字音都不错,但却犯了姓名各字偏旁部首完全相同的错误,给人一种单调、刻板的感觉。
又如国姓,为全包围的结构,如果叫做国团圆,用字都是全包围结构,且不讲其语音是否和谐、顺畅,单从姓名的整体结构和形体来看,就让人感到单调、缺少变化、封闭压抑。所以,要尽量避免姓名各字的偏旁部首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