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星座频道 > 免费算命 > 姓名学堂 >

若是名不正则运不通

2017-05-03 
若是名不正则运不通  名字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名正是金,好名远扬。反之,一个不好

若是名不正则运不通

  名字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名正是金,好名远扬。反之,一个不好的名字,可能让人一生坎坷,命运不济。在古代,因姓名而影响前途命运的最典型事例要数清代的王国钧了。

若是名不正则运不通

  《清稗类钞》一书中记载了“慈禧恶王国钧之名”的一段典故:江苏举子王国钧,清同治戊辰年进士,殿试已列入前十本卷子,进呈御览。等送呈时,慈禧因王国钧三字之音与“亡国君”相同,触痛了自己的心事,非常恼火,于是将其扔在一边,不予理睬。

  后来,随便给了一个闲差,在山阳县执教20多年,后因才能卓异被选为云南某县令,却未到任就死掉了。与王国钧因名得祸不同的是,王寿朋却因名得福。清光绪十二年癸卯科应试,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

  有一个名为王寿朋的山东举人,他的成绩并不好,但慈禧一见其名大喜,认为是“王寿膨胀,长寿永年”,且寓有“寿比彭祖”吉意,当即点其为状元。北洋军阀时期,王寿朋还当过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在明代江苏怀安县一个读书人家。父亲吴锐年过四十才得独子,高兴之下为儿子起名为“承恩”,寄托“皇恩浩荡、跻身仕途、光宗耀祖”之意。

  父亲本来是好意,然而“吴承恩”这个名字听起来却是“无承恩”、“没有皇恩可承”之意。尽管吴承恩幼时异常聪明,但他却与“学而优则仕”无缘。他年轻时多次应考都没有考中,中年后才补得一个岁贡生,直到60多岁他才任长兴县令。

  仅两年后,因看不惯官场腐败现象,他辞官归隐,专门著述,长期过着卖文为生的清苦日子。吴承恩也只有一个独子,吴承恩为之起名“凤毛”。这个名字也好不到哪里,吴凤毛,无毛的凤凰,民谚“无毛的凤凰不如鸡”。据史书记载,吴凤毛未及成婚即夭亡。

  吴承恩“贫老乏嗣”、“绝世无继”,晚年有时连饭都吃不饱,留给后世的是他作为小说家的赫赫声名和杰作《西游记》。以姓名预言兴衰祸福,有时也会有偶尔碰巧的事。近代语言文学家黄侃五十岁寿辰时,其师章太炎送了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常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本是对黄侃五十岁寿辰的祝贺、赞扬之词,黄侃高兴地将它挂在室内。这时有人却神秘地指出,联中嵌有“黄绝命书”四字,为不祥之兆。黄侃一听大惊失色,忙将此联摘下。谁料没多久,黄侃便咯血而亡。

  这些事在社会上流传后,更为姓名预言命运增添了神秘色彩。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包含着很深的意义。姓名蕴涵了人的精、气、神,传承了人的情、意、志,传达着天地的玄机。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能给自己暗示引导。

  一个不好的姓名,它的暗示力往往会使其所有者不知不觉地陷入迷茫、困惑、自卑、慵懒的境遇之中,使其垂头丧气,缺乏毅力及自信心,也不想努力,只等着天上掉馅饼。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运气和机遇吗?

姓名学亦是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学

  伴随现代化进程,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各个朝代的兴衰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早已贯穿其中。从部落选举到广招门客,从投卷上书到科举考试,古老智慧的中国人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而姓名学,正是这套复杂的管理体系中争议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一项。人各有名,远古时代,就已形成姓氏之分,后来仓颉造字,发展到现在,姓名已成为与我们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姓、氏、名、字、号,还是讳名、谥号、尊号,无一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代,贵族利用姓氏郡望区分贵贱,才德之士利用雅号别称寄托志向,父母长辈利用名字表达期望。

  一个完整的名字,不过两三个字,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怪乎,古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将姓名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他们观察姓名的书写、发音、寓意等,分析对方的出身、性格、习惯、专长、志向,以及和彼此的互动关系,初步推断对方的发展前途和对自己的影响。

  相比其他的命理分支,姓名学可简可繁,可深可浅。简者浅者,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济世安民”;繁者深者,如苏轼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若是名不正则运不通

  这种情况让姓名学雅俗共赏,不仅流行于帝王将相,也风靡于贩夫走卒。直到今天,每个生命的来临都伴随着姓名学的一次应用。

  公众一致承认,姓名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古代官员常根据同年、同乡、同姓来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皇帝也拘泥于一家天下,愿意授同姓者以重任。汉末的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之所以能够牧守一方,除了才能卓越外,也是因为他们三人姓刘,是皇族中人。

  后世的门阀郡望更进一步强调了姓氏的重要影响。魏晋时期,用于官吏选拔的“九品中正制”就非常重视姓氏,将其作为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名字也同样影响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清朝重臣曾国藩一直有善于识人的名声,后人常津津乐道他的识人术,却不知他对姓名也非常敏感。

  曾国藩在家乡丁忧的时候,抚台张亮基想和他一起办团练抵抗太平天国,于是,就派了一位名叫栾璧城的候补道员去见曾国藩。曾国藩一听到栾璧城的名字谐音“乱必成”,就拒绝会见。直至有人向他推荐名为曾大成的候补参将,他才欣然同意。

  只因为名字的谐音,那位栾璧城失去了补缺的机会。同样因为名字,曾大成“好风凭借力”,得以跟随曾国藩飞黄腾达。从曾国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姓名确实是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因素。姓氏也是古代君王奖惩臣下的重要方式。

  汉代名臣金日珲,原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赐他姓金。因为他的忠诚笃敬,汉武帝临终嘱托他和霍光一起辅佐昭帝刘弗陵。从此之后,他的子孙七代都是高官显宦。后世诗人作诗称赞金家的长盛不衰,曰“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

  武则天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家族姓氏为“蟒”姓和“枭”姓。在命理学中,姓名学是相对弱小的一个分支。它源远流长,但是18世纪以前却很少有成系统的著述。

  姓名学集合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易学等于一身,有其深厚的科学性,却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在这里,我们将详细论述姓名学的知识,务必使读者知其源头,晓其应用。

姓名学的科学实际

  早在中国古代发明文字的时候,姓名学就已经开始萌芽。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利用姓名学来鉴人、识人、用人呢?姓名又是如何出现和发展的呢?经过考证,姓名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姓名的起源——区分个体和族群的需要。

  “人之初”就产生了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语言。远古的人类以族群为单位一起生活、生产。在劳动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为了分辨彼此,就出现了最初的名。名字的出现,达到了区分个体、方便合作的目的。

  《说文解字》将“名”解释成:“名,白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就是,在黑得看不清人的晚上,用名字来称呼和区分彼此。可见,名的基本作用就是称呼和指代。已知的资料表明,远古的名字非常简单随意,只是一些容易发声的音节。

  进入蒙昧时代,族群活动的范围开始增大,族群间也开始接触。这个时候,区分族群的需要,就促成了姓氏的产生。姓氏的雏形,就是整个氏族的族名。

  远古人类崇拜大自然,他们将自然界的某种事物神化,然后引入自己族群的精神生活。这种神化了的自然物就是图腾。图腾大多是动物、植物或者自然现象。一般而言,图腾是区分不同氏族的主要标志。因此,大多数氏族都以图腾为族名,比如以猪为图腾的“封稀氏”和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

  追本溯源,现在的很多姓氏都是源自图腾和族名。如柏姓源自图腾柏树。从姓名的最初功能上,我们可以看出,“符即姓”、“咒即名”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图腾感应天地,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图腾衍生的姓氏在一开始就和天地联系起来,彼此沟通。

  而名字指代到具体的人,在一呼一应的过程中,人和人也就产生了羁绊。重重羁绊犹如命运女神的丝线连接着彼此的命运。这个阶段,姓名主要通过氏族、个性和人际关系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第二阶段就是姓名的确定——区别血缘和财产继承的需要。

  人类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人们以同族的居住地作为姓氏,婚姻方式则是同族同姓之间的血婚制。血婚制指的是在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在同一原始群体内,同一行辈或同一年龄阶段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的集团婚姻形式。

若是名不正则运不通

  后来,人类开始慢慢意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血缘相近的父母,生出的后代往往在体力、智力、生殖力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避免血缘相近的男女结合,远古人试图区别彼此的血缘关系。于是,真正的姓氏应运而生。

  姓氏的出现,达到了区分血缘、方便通婚的目的。《说文解字》将“姓”字解释成:“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意思就是,同姓的人都源于同一位女性始祖。因此,远古的最早一批姓氏都带有强烈的母系特点。

  比如姬、姒等姓氏都是女字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这个时候,社会的中心从女性转移到了男性。姓氏在区分族群血缘的同时,也承担起确定财产继承的责任。到了这个阶段,姓氏的三大基本功能就都体现出来了。

  一是区别族群;二是区分血缘;三是确定财产继承。此时,姓名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的婚姻、子女和财富运势。第三阶段就是姓名的发展——等级的需要。姓氏的三个基本功能完备的同时,人类也摆脱了远古时代,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封建时代。

  这时候,国家产生了,阶级也产生了。在远古时代,一切都是平等的,包括姓名。在封建时代,大多数事物都是不平等的,包括姓名。于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姓名就成为贵族的专利,而毫无地位的平民和奴隶则有名无姓。

  擅长解牛的庖丁和擅弈的弈秋都有名无姓,“庖”和“弈”只是他们的职业。与此同时,贵族却非常慎重地对待自己和后代的姓氏和名字。商朝和周朝的贵族都用天干、地支来代表排行。商汤之后的商朝国王大多用排行来代表自己,如外丙、仲壬、太甲、太庚、小甲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排行并不是他们的名字。以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纣王为例,排行为辛,名字却是受德,有“接受恩德”之意。相比之下,庖丁的名字丁就显得非常随意。一直到周朝,姓名的不平等也没有得到改善。直到春秋战国,生产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动之后,平民才有了自己的姓氏。

  在这个阶段,姓名主要通过出身、婚姻、财富和人际关系等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第四阶段就是姓名的繁荣。在春秋之前,姓氏是贵族的专有物,数量极为稀少,数来数去也不过妫、姒、子、姬、嬴、己、任、祁、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几十个姓氏。

  然而,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后,不过几百年,姓氏的数量就已经过千。人们利用祖先崇拜,利用封地、居住地、官职、技艺等取姓。发展到现代,已知的汉字,很多都成为中国人的姓氏。名字也更加多样,单字名、带虚词的双字名、双字名陆续出现,名字的来源也从器物之间发展到典籍文字。

  姓名也从简单的寓意发展到引经据典。这些都标志着姓名体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现在,我们谈起一个人的姓名时,就会发现姓名原来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历代祖先的人生都藏在姓氏之中,通过姓氏影响一个人的身体、性格、家庭、子女、能力等。

  父母的期望、未来的发展等都藏在名字之中,通过名字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健康、家庭、婚姻、子女、事业、财富、人际关系等。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相信姓名的巨大力量。在不同的阶层手中,姓名也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平民百姓用它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人墨客用它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仁人志士通过它抒发自己的胸襟志向,而统治阶层的管理者则运用它选拔人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