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星座频道 > 免费算命 > 姓名学堂 >

姓名的时代特征

2017-04-06 
姓名的时代特征  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人名系统,其形式、结构不仅影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显示着文化交融、发

姓名的时代特征

  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人名系统,其形式、结构不仅影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显示着文化交融、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心理,而且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受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远占时代的人名还受着经济发展的熏染。

姓名的时代特征

  如我国景颇族最古老的人名中有“栽芋”、“整理芋墒”等名字,说明当时景颇人的经济形式及芋存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个到达怒江的傈僳族人叫瓜木比,“瓜”为荞麦之义,其名也表明此时居怒江的傈僳族人,是处于以种荞麦为生的农耕经济形式之中的。

  回到华夏的上占史,从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蓐收等姓名中,就可以看出在那时人们以佃渔牧畜、力田事农的生活方式。

  在青铜器上抄下的名字,如弓父庚卣、豕形父已爵、虎父丁鼎、鱼父丙鼎、子刀父已方鼎等,可以看到那时已出现诸如打铁、打鱼、杀猪等分工合作式经济了。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大印又在人名上盖了深深的一戳。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代,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奴隶是绝对不能拥有的,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只有少数极有才能而被重用的人才被破格赐姓名,如商王武丁因梦圣人而起用的大臣傅说,原为筑版的奴隶,本无姓氏,因为商王重用,才由原为奴之地名“傅岩”得傅氏。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人名系统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汉族人名系统中的避讳,如今成了考古、史料学家寻根问祖的根据,这也是封建时代人名受政治影响的一个很显著的例证。

  避讳始自秦代,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避讳内容,同一朝代的皇帝也有不同的避讳文字。西汉初讳“邦”、“雉”,东汉则避“秀”、“庄”等。从另一方面

讲,王侯将相的姓氏避讳为后人的考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避讳是姓名影响社会的一个特殊点。另一个特殊点则是赐姓和国姓的显贵。汉以刘为国姓,庸以李为国姓,当然各代赐姓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但所赐的国姓无不具有很深的时代特征。

  从人名系统的时代特征上,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发展形态、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文化观念演变的轨迹。本节将从群体起名的特征和个体特征两方面做详细的阐述。

一、群体特征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同民族都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从不同民族的人名系统的演变所对应的社会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类同性。在封建社会中,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群体性姓名打上时代特征的典型。

1.上古姓氏特征:崇尚名以记事

  尧舜殷商之前,是为上古。上古历史,颇多臆说随言。但就传说中的人来看,其氏族公号或私名,有着其显著的共同点,即崇尚名以记事,皆可望名知义。

  在原始社会,人类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人类文明之初,女性在社会中坐了近万年的首席,这种社会形态在姓名系统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如我国最早的姓氏大多都是从女而成,“姓”本身的释义都为“从女而生。”如姬、姜、妫、姒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经历过母权社会。

  《礼》月令中有云:“自少讦以上,天子之号以其德,百官之号以其征;自颛顼以来,天子之号以其地,百官之号以其事。

  命名以其德、其征、其地、其事,都能望名知义。”还有传说中“王天下”的有巢、燧人、神农,望其名即可知其架木为巢、钻燧取火、力田事农的故事,这些都是以其事记其名的代表。再如“以其德”:炎帝,太阳也,以火德王,故称炎帝;黄帝,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

  另如“以其地”:伏羲居于东方,也称太吴氏;神农居于烈山,也称烈山氏;黄帝居于轩辕之上,也称轩辕氏。

2.殷代命名特征:天干地支

  据《殷帝王本纪》中记载:“……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天乙就是成汤,汤伐夏桀,放之历山,递践天子位。”由此可见,殷帝王命名的特点是纯取天干。

  在殷代,不仅帝王用干支取名,子民也普遍把干支置于名中。如见于青铜器上的父丁鼎、父甲鼎、父丁爵、虎父丁爵、鱼父丙爵等等。“父”乃尊称,虎父丁爵,表示父丁是猎人。

  鱼父丙爵,则表示这位父丙是打鱼的。甲骨文中发现有名“午”、“卯”的,表明地支为名亦见于殷代。这时的臣民命名用干支,大多是以自己生日的干支为名的。

姓名的时代特征

3.春秋姓氏特征:循规蹈矩

  春秋战国时期之命名,讲究“五法六规”,是为避讳之滥觞,但由于“世乱不知礼”,遵从者甚少。倒是人们对没明确规定的命字志趣相投,人人都讲究命字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故《白虎通》有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时人命字讲究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等。如宰予字子我,去疾字良等,即为同文相训;郑公孙黑字子皙,卫端木赐字子贡等均为反义相对;孔鲤字伯鱼,屈原字平,项籍字羽等则为辨物统类。

  沿承殷代,名字用干支者甚众,配合阴阳刚柔,如郑石癸字甲父,癸,水也,柔日也;甲,禾也,刚日也,刚柔相济,讲求五行生克,是周人的新发现。

  受文字语言常用无意义的助词的影响,先秦人名在书写和称谓时,往往注入像“之”、“不”之类的语气助词,如介之推、烛之武、百之份、宓不齐、韩不信、申不害、吕不韦、高不识、梁不疑等。

  名中的“不”、“之”字并无含义。只是为了书写的美观(古文书写讲究上下行文)和诵读的上口由别人加上的。后人不知者,将其看成是名字中的一个部分,实则是大错特错了。

4.汉莽王朝姓氏特征:喜用单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便可发现书中的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名。如曹操、袁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蒋于、黄盖等等。

  《后汉书》中的人物亦是如此。这两部书纵横三百年历史,即是单名流行三世之史。单名成滥,肇自王莽。前文有叙述王莽长孙因谋反未遂自杀,莽令其复名会宗,由此表现了莽对单名的偏爱和对二名的不满,黎民百姓纷纷仿效,一时间单名遍天下。

  王莽皇袍加身才十几年,单名之盛却持续了近三百年,直至魏晋以后,单名还多于二名。对于取字,汉王朝及其以后朝代多喜用尊老排行或各式各样的美辞嵌入字中。

  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若不看其名,只认其字,保不准还会把他们当成一家人呢,这是排行字加尊老字混用的例子。

  在字中加入美辞是汉后至魏晋隋唐历代传颂不疲的取字方法。这些美辞包括:

  尊老美辞如公:周瑜字公瑾,杨仪字威公;

  称谓美辞如卿: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

  身份美辞如士: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

  形容美辞如孔: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

  德行美辞如德: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

  行为美辞如奉:吕布字奉先。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魏晋六朝姓氏特征:“之”字盛行

  魏晋六朝问人名最大特色是在二名后加上一个“之”字尾巴。

  “之”字作为五斗米道的标帜,记载了当时该道鼎盛时期的状况。当时的显阀与士族,无不采用之字为名,甚至父子兄弟数代相袭,不避名讳,如祖冲之上有朔之,下有恒之;顾恺之上有悦之,下有宪之等。

  今天的人看“之”名横行的历史,一般都能猜到是魏晋六朝史,这是以姓名标帜社会的一个典型例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