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向者如何修炼成社交达人
决定职场成功的十种积极心态
职场大调查—跳槽都为哪般
陈科:用智“钻”土地
那些年漂在都市的日子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
http://www.reader8.com/
“这一等不知要多长时间,可能要等到一直都会没有人来咨询”
■农卓恩
在《是“就业难”还是“择业难”》一文中,笔者谈到了“市场如何降低信息费用”的问题。由此想到张五常教授曾说到“秘书求职为何不自己刊登求职广告”的话题,于是上互联网进行了搜索,结果“招聘”有1400百万条记录,而“求职”只有308百万条记录。那么,为何招聘广告会比求职广告多?
假设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专长,他会选择跑到报社去刊登求职广告,还是去买几份报纸,阅读招聘广告呢?常识告诉我们,这位学生会选择后者。这里面包含什么经济学原理呢?
这个问题的解释,要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说出发。这个假说说:人会选择,并且会选择他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所谓有利,就是收益减成本后的余额。
劳动力的供给方,即大学毕业生,刊登求职广告,假设求职成功,则收益是获得一份工作。关键是,成本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广告费,那显然是很划算的,即余额很大。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也就是说,要想取得一份工作,成本不会仅仅是广告费,最起码还要“等”。等什么?等用人单位上门或打电话来询问,这一等不知要多长时间,可能要等到一直都会没有人来咨询,那这个选择的成本可就太大了。
总之,“等”是这一选择的主要成本,这成本多大,要取决于交易的对方,即用人单位的选择。如果想降低“等”的时间,那就要想方设法在如何做广告上下工夫,但那样也会大幅增加广告费用,比如增加广告版面。如果请最好的广告公司帮助做广告策划,甚至通过电视台进行独家采访,把你打造成天才的样子,那样的话,可能很快有用人单位上门联系,但多半看到名不副实后,也会甩手离去。可见,无论如何,刊登求职广告的做法成本是很大的,深不可测。
如果选择阅读招聘广告,则要想求职成功,须多买几份报纸,花时间多看电视上的广告,或多跑几场人才市场招聘会,多到用人单位去面试,多想办法展示真实的自己,等等。这些措施,成本总是有数可查,不至于到深不可测的地步。
既然收益是一样——都是找到那份适合自己能力和需求的工作,而采用刊登求职广告的成本大于采用阅读招聘广告的成本,大学毕业生选择后者是顺理成章的了。
上述解释,有两个明确的含义:
一是如果这个大学毕业生很出名,如获得了什么大奖,名满天下,或者一些名人退役后再读大学,毕业后名气还在的话,刊登求职广告找工作是成本比较低的选择。
二是如果有某种办法,使得刊登求职广告宣传求职者本人能力和素质的成本大为降低,则登广告求职的人数肯定会大幅增加。
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用人单位也有两个选择,一是刊登招聘广告,二是阅读求职广告,两者的收益都是招到合适的人才。
区别在成本方面。如果采用逐个阅读求职广告,则由于求职者众多,用人单位所花费的成本是很大的,这种成本我称之为“搜寻与签约费用”,属于信息费用中的一种。但是,采用刊登招聘广告,把招聘人的条件写清楚了,然后再从应聘者中选择,则成本显然大为降低。不过,采用这一方法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招聘的条件要完全能够写得清楚,二是要有满足条件的人来应聘。如果这两点难以做到,换言之,要做到这两点的成本很大,则用人单位就不会选择刊登招聘广告的途径。
上述解释有三个有趣的含义:
一是招聘的人数越多,采用刊登招聘广告方式所能节约的搜寻与签约费用就越多,反之,招聘的人越少,越可能采用阅读求职广告的方式。
二是如果用人单位所招聘的人属于高层管理人员,因为招聘的信息费用很高,这时,多采用到猎头公司去阅读求职广告的办法来招聘人才。换言之,招工的岗位层次越高,则越会更多地采用阅读求职广告的招数,反之,则越倾向于采用刊登招聘广告的方式。不过,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职业经理人市场逐渐扩大,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原本一些对岗位职责和所需素质要求比较模糊的高级岗位,现在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楚,这就使得原本难以写清楚的招聘条件变得容易了,所以,某些高级职位的招聘有时也通过刊登招聘广告的方式来进行。
三是如果满足条件的人寥寥无几,换言之,就是要把广告写得让满足条件的应聘者多起来,所花费的成本很大,这时用人单位也会主动到一些人才市场去阅读人才供给信息,这一方式与阅读求职广告类似。(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