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加班吗?
问题
敏捷开发加班吗?
楼下有人问到“敏捷和加班有什么关系”,补充这两句。
有些程序员认为,敏捷开发从制度上要求不加班(可持续的步调),因此会说“老板,现在你不是推敏捷开发吗,那我们就不能加班了,因为敏捷开发不能加班。”结果肯定是:“敏捷要敏捷,加班也要继续加班。”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加班,至少还是有目的或好处的,要想把加班废除掉,就必须找到比加班更合理的东西,让它取而代之地存在,而不要在制度上抬杠。
“它”是什么呢?
分析
说不加班,那么原来加班产生的生产率,现在怎么弥补?
说加班,那么怎么理解敏捷12原则中“可持续的步调”这句话?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为什么加班。
“加班是因为生产力不足”
这个是最常见的理解,除了加班,还有一个就是招人,招人+加班,来解决生产力问题。
不过,为什么有些公司,人数众多,天天加班,但面临倒闭呢?
神奇的是,倒闭之前,还会裁员,重新把生产力降低下去;而裁员行为常常被肯定,比如每当上市企业裁员,股价还会普遍上升(当然之前肯定跌过)。
到底生产力降低和股价上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为什么两者有很明显的矛盾?
这一切在敏捷开发里边有答案,但是不很直接,因为发明敏捷开发的人,都不关心股价。
“加班是因为要做的东西太多”
诺基亚的盛衰是个鲜明的例子。
诺基亚在20年前最低靡时期的业务,是后来鼎盛时期所有人加班都做不完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诺基亚从事纸浆、化工、家电、家具……等无数行业,每个都舍不得放下。
诺基亚的崛起,是从它开始舍弃上百种业务而专心电信领域后开始的。而诺基亚的衰落,则是从它在电信领域又用有上百种产品后开始的。
简单地“拥有上百个行业或产品”并不会直接导致企业衰落,但是将导致企业臃肿,专业性降低,决策层无法理解不同行业,进而导致决策层效率下降,市场感知力下降,最终导致企业衰落。
最后用两句话简单地再理解一下这个观点:
MS在Windows里边做的功能,Google加班也做不完;Nokia在手机里边做的功能,苹果加班也做不完。
方案
前面的比较容易做,后面的比较彻底。
方案1
对项目经理而言,无论现在是否在加班,以及是否有能力解决“加不加班”的现状,都要去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加班开发的事情是重要的吗?它们从哪里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加班的做的事情以及加班本身都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我们无能为力,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有些事情没做好,比如:
1. 在之前为了迎合领导的要求而抢进度,导致质量低劣,不得不加班……
2. 由于一门心思开发而不关心业务,导致产品经理把业务越来越说明了之后返工很多,导致加班……
3. 由于不关心产品经理是否对需求进行了排序就进行开发,结果发现次要的功能一大堆,重要的功能还没做,导致加班……
……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之外都有一个“他们”,要么是领导,要么是产品经理,或者销售,总之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导致我们加班。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相当开放,以尝试帮助他们的心态指出问题。
这很困难,但在之三(见目录)中我们提到,千万别认为别人是不讲理的、不明智的、不接受帮助的,用心迈出第一步是最关键的。
方案2
产品经理要真正理解产品的核心价值。
很多“新产品”在成功后,都会发现原来只是一些很小的功能导致了其成功,QQ,Google,百度,Iphone,都是如此。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坚持“我们的功能全面超过竞争对手”才能成功,那么这个产品经理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傻子也能做出这个判断。
好的产品经理,是那些知道,还能说出为什么某些少数功能更重要的产品经理。
之前曾经提到过一个面试市场经理的案例(http://blog.csdn.net/cheny_com/article/details/6773962),那个市场经理的大致观点,也是“只要我们向市场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我们的市场工作才能/就能做好”,同样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上面这两条,是敏捷开发最可能大展身手的地方,以交付核心客户价值为目的,而非交付超过竞争对手的功能,是避免加班的最直接方法。
当产品经理想向老板提议让开发组加班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所有这些功能都是必需的吗?”因为对脑力劳动而言,加班只能产生不超过20%的生产率提升,而在产品中找出来20%垃圾功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方案3
对于产品总监,要理解行业的最紧迫问题,寻求用户突破口,规划产品线。
在行业中最重要的是用户,而非个别功能了。
最初做互联网的时候,人们都是做“门户网站”的,因为门户网站包罗万象,谁的门户大,谁的用户似乎就多。
但发展到现在,国际和国内的门户网站都衰落了,那些仍然存在的,主营业务也不再是门户本身。
国外包罗万象的Yahoo和AOL都衰落了,国内网易和搜狐在做游戏(70%以上的收入),新浪在玩房产和微博,腾讯嘛……没有QQ,QQ.com就什么都不是了。
“门户网站”实际上本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产品线,为什么不灵呢?因为无论玩游戏,交朋友,查资料……这些似乎在门户网站都能做的事情,都有更好更直接的地方,最终人们离开了门户,去了哪些地方。
所以,如果一个产品总监崇尚完整的产品线、尽可能多的产品等等,很大程度上表明他无法确定哪个产品才是未来的方向,所以只好无原则地扩张。
广种薄收不好吗?不好。
在围棋里边有一种“负目”的说法,就是如果有一片棋形状不好,敌人就会在攻击中围出自己的空,这种棋在清点目数(就是所占空间)的时候,甚至会被先判断成负数。
多余的产品不但不盈利,还分散了开发力量、资金、资源,增加了管理成本。由于互联网时代有“无重经济”的特性,市面上多数产品只能存活前几种,多余的产品全部都是负资产。
08年前我们走访一家游戏公司的时候,得知他们拥有600人的研发团队(在当年属于大的,超过了金山和搜狐),同时在研发40种游戏,出来的时候和行业销售交流了一下看法,感觉平均一个游戏投入15个人,多数还都是MMORPG,恐怕做不出什么好游戏来,再加班也不可能。而事实也果真如此,2010年这家公司发生了很大的人员流失现象,到现在也没有叫得出名字的好游戏上市。以他们的研发数量和资金数量,重点攻克少数产品还是不难的。
你可能会说:“要找到这样一个能做出判断的人太难了”。但是毕竟一家公司只需要一个两个,与其动用如此庞大的人力财力去广种薄收,不如寻找、培养这样一个人,或一些人。而且实际上,世界上并非存在“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两种人,多数企业陷入困境都是属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如果企业有意识这样做了,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企业里边有很多很有大局观和眼光的人。
方案4
这个是最顶层的布局问题之一,就是缩减行业,建立行业优势。
诺基亚和三星当年都干过,就是集中兵力,占据某些少数行业的优势。这两家企业当年都是多面手,都半死不活,都是在消减行业后一举成为世界级企业的。
实际上世界上无数大型公司,如果让我们列举每个公司都产品,我们会发现能说出2个的公司不多,3~5个的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多数就凭借一两款产品就包打天下了。
方案5
也是布局问题:分而治之策略。
三星是一家奇怪的公司,他是少数从事多个行业而又能兴盛的企业。
尽管砍掉了很多多余的行业,但三星今天仍然从事着若干传统行业,不过他们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就是各自干各自的,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获得自己的利益。
尽管三星集团的总市值很高,但与诺基亚、微软当年的顶峰值相比,还有差距,换言之后两者在庞大的体量下,仍然采用中央集权式管理,问题就层出不穷。
比如让做单机操作系统出身的高层去决策互联网时代的MSN问题,让做模拟电路出身的高层去决策智能平板的必要性,难免不出问题。
苹果和Google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就是采用与开发者共赢的Store策略,让开发者自己去决策应该开发什么,应该开发成什么样子。
ref:http://blog.csdn.net/cheny_com/article/details/741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