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户都跑了?
第一步建立一个应用程序,第二步让用户迷上它,第三步赚钱。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应用程序的问题,它还与手机、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有着密切关系。最近,高科技企业家和投资者开始研究心理学如何改变用户的行为。
尽管有些人会认为要想产品受欢迎,应该先了解用户的习惯,从而建立产品的拥护者。可事实上,成功地在用户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习惯是非常罕见的。改变用户的行为不仅需要了解如何说服用户采取行动——例如,用户第一次登陆网页时,因此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行为的不同。
好消息是有公司已经完成了这一艰难的研究。以谷歌、苹果、Twitter和Android为例,当我们进入它们的世界时,据Paul Graham介绍,一切都会让人越来越上瘾,公司已经成功地控制了用户的习惯,成为了该产业的明天。
习惯还是炒作
声称研究用户的习惯已经取得了成果,那么如果就如何创建用户的习惯提供出现成的公式或指南,是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成功地改变用户的行为呢?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Zynga,其商业模式取决于数以百万计的人对其游戏的痴迷,但是现在却正在经历着员工、用户和投资者流失的惨状。是什么原因让用户不再上瘾呢?
事实证明像喜欢某种学科、重新定义用户习惯,这些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产品让用户失去了兴趣,其实那只是用户追随潮流的一种表现,稍纵即逝。
习惯是后进先出法
新的习惯总是有一个简短的衰退期,我们脑海中往往会回到旧的习惯上去。实验证明,实验室的动物在习惯了新的行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回到第一次的学习行为。
这也就解释了人们的行为习惯是很难被改变的。研究表明,几乎成功减肥的人在2年后就会又回到原来的体重;三分之二的酗酒者在进行康复治疗之后在1年之内就会又拿起啤酒瓶和重拾他们的旧习惯。
习惯难改,新的习惯又是难以建立或创造的。借用会计学一词,习惯是后进先出法。
猜
如果说长期的习惯是很难被建立和创造的,新习惯是最有可能被抛弃的,那么做产品设计师的如何有机会让部分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产品呢?答案就在于先将用户开始使用该产品放在第一位:奖励
在自然界,有些东西都是可以预测的,如火总是热的,所以我们的大脑总是在指导着我们工作,因此习惯就是一种方式,它改善了我们大脑的反应时间,让我们不必想太多。可能你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第一次摸火,伤着我了,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事实上,我们每一天所做的都已渐渐成为了习惯,带有很少的意识性。
当我们开车或者是驾驶某个东西时,当发生威胁我们安全的事时,我们会感到恐惧。但是当我们觉得还好时,这种不确定性大脑是感觉不出来的。
例如当婴儿第一次看到狗,这只狗不仅非常可爱,而且还让婴儿产生了好奇心。这个毛茸茸的怪物为什么在我们的屋子里?它会伤害我吗?它是做什么的?婴儿总是内心充满着疑问。如果确定了这只狗不会带来威胁,那么婴儿就会发出笑声。
直到有一天,婴儿长大了,它完全了解狗的行为后,突然,狗不再是它的玩物,孩子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自行车和糖果上。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要保持用户的注意力,产品必须具有新颖性。就如Zynga,一开始人们会对这其开发的游戏上瘾,但是玩久了就对其操作了如指掌了,这时用户的兴趣就会减弱。
机器 VS 人
不过你像Facebook,为什么它过了这么长时间人们还是很喜欢它呢?而为什么《魔兽争霸》用户玩一阵子就失去兴趣了呢?它俩的区别在哪?
其实这就是一个有限变量和无限变量的问题。有限变量就是产品总是在相同的规则下运作,而无线变量总是带有着不确定性。这就好比机器和人,机器是固定的,它的思维是提前设计好的,万一有些变化,它就会不知道怎么做;但人不一样,人可以思考,即使遇到难题,他想一想或许就能解决出来。
像Facebook就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变化。虽然今年Facebook的收购事件很多,但是它这也是为了使其产品更具吸引力,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再比如苹果,每隔一年出一次iPhone,还不是为了让用户的注意力不分散,同时不断创新,以持续吸引用户。
没有保证
没有企业可以确定其产品可以永久的吸引用户。消费行为不可避免的会被新的行为所取代。因此企业要想留住用户,千万不要抱有改变用户习惯的想法,还是要追其根本,不断创新,把握好产品关。
本文由科技博客金鑫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zuitech.com/1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