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M_V1.0_敏捷回顾
最近终于完成ITSM第一版本的研发,耗时2个月,领导要求我们每人写一份总结。附件是我写的,欢迎大家排砖!
各位是如何做敏捷回顾的呢?各位通过敏捷回顾提高了些什么呢?前段时间和TUTI交流了敏捷开发。聊了很多,受益匪浅!在此共享一下。
我们引入敏捷开发是为了提高什么呢?为什么要引入敏捷开发?我之前总是说要通过持续改进来消除浪费,通过和TUTI的交流,发现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引入敏捷开发应该首先分析价值流程图,从全局中识别出某个环节的瓶颈然后进行优化,才能达到最大产出。比如:我们每天能开发10个功能点,测试只能测试7个功能点,但我们找到一个提高开发效率的方法,每天能开发 100个功能点,那么从系统角度来说,我们提高多少交付能力呢,一个也没有,因为瓶颈不在开发上,而是在测试上。
为什么要优化瓶颈?为了提高产出,减少库存(非瓶颈环节效率高了,反而会加大库存,增加维护成本,这也是精益里所谓的浪费)。
如何找出瓶颈?工作堆积在哪个环节,哪个就是瓶颈。
所以我觉得对于消除浪费的活动,应该分优先级,先优化瓶颈或先优化影响产出的环节。敏捷回顾也是一样,通过回顾,找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瓶颈,争取在下一个版本中提高产出。
1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7 你看看精益中对现场改善的内容,可能对你们的改善分析有些作用。
你们首先要考虑好需求设计如何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开发人员,这个要基于问题清单来做分析和改善,其次是代码开发的标准化,这个可以对代码质量有很好的支撑,改善也是基于问题清单,这些跟过程关系不是特别大,是基础,在这些条件满足以后,再去考虑过程怎么改善,但是要基于项目所涉及的业务线来考虑,不同的业务领域的开发过程会有差异。
你的报告里面,业务和基础技术这两块的问题分析,还不够细致,我建议你通过问题清单和计划差异重新做一次分析。
回顾报告中的很多内容是一些沟通的手段的改善,比如QQ和日报、日例会怎么开等等,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大了说是为了状态显现化,做好目视管理,不过怎么说呢,这个可以做的很花哨,开始的时候有些新鲜感,时间长了也就那么回事,最后也会流于形式,所以我的意见是这块不用太花心思。 2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7 浪费的分析,你也要基于过程、QCD指标来做,这些指标你一个项目是得不到的。
还有一点,个别项目的瓶颈,并不代表着过程的瓶颈,准时化生产的关键是节拍,你们有节拍没有? 3 楼 fantasy 2010-12-07 一蓑烟雨任平生 写道你看看精益中对现场改善的内容,可能对你们的改善分析有些作用。
你们首先要考虑好需求设计如何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开发人员,这个要基于问题清单来做分析和改善,其次是代码开发的标准化,这个可以对代码质量有很好的支撑,改善也是基于问题清单,这些跟过程关系不是特别大,是基础,在这些条件满足以后,再去考虑过程怎么改善,但是要基于项目所涉及的业务线来考虑,不同的业务领域的开发过程会有差异。
你的报告里面,业务和基础技术这两块的问题分析,还不够细致,我建议你通过问题清单和计划差异重新做一次分析。
回顾报告中的很多内容是一些沟通的手段的改善,比如QQ和日报、日例会怎么开等等,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大了说是为了状态显现化,做好目视管理,不过怎么说呢,这个可以做的很花哨,开始的时候有些新鲜感,时间长了也就那么回事,最后也会流于形式,所以我的意见是这块不用太花心思。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
关于你所说的问题单,这个是由团队的每个成员在生产过程中提出的是吗?收集者是scrum master? 4 楼 fantasy 2010-12-07 一蓑烟雨任平生 写道浪费的分析,你也要基于过程、QCD指标来做,这些指标你一个项目是得不到的。
还有一点,个别项目的瓶颈,并不代表着过程的瓶颈,准时化生产的关键是节拍,你们有节拍没有?
你所说的节拍,是指在两个环节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同步是吧?A环节的输出能够完全被B环节的输入所消化
5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7 你们现在这个情况,bug清单就足够了。
节拍的说明,你一会消除浪费,一会精益的,找本丰田生产方式和现场管理的书看吧。 6 楼 fantasy 2010-12-07 一蓑烟雨任平生 写道你们现在这个情况,bug清单就足够了。
节拍的说明,你一会消除浪费,一会精益的,找本丰田生产方式和现场管理的书看吧。
呵呵,thank you!最近正在看。 7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7 做过程改善的时候,要考虑到业务是否能够复用,如果是一次性的开发项目,过程的改善很难落实到位,因为项目转换成本太高了,能够见到成效的是技术平台和开发标准,但是业务无法积累,导致最关键的环节的成本降不下来,这个也要注意,改善要有个基准。 8 楼 抛出异常的爱 2010-12-08 一蓑烟雨任平生 写道做过程改善的时候,要考虑到业务是否能够复用,如果是一次性的开发项目,过程的改善很难落实到位,因为项目转换成本太高了,能够见到成效的是技术平台和开发标准,但是业务无法积累,导致最关键的环节的成本降不下来,这个也要注意,改善要有个基准。
转换成本包括什么呢?
是说业务无法敏捷么?
还是说改善过程代价太大? 9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8 我在给另一个帖子《漫谈敏捷开发-从精益到敏捷》的回复中,推荐了几本丰田生产方式的书,要想研究精益,就必须要看大野耐一的那本《丰田生产方式》,那里面把他最初的想法说的很清楚,非常的朴素易懂,书不厚,但却是真经。
敏捷应该有前提条件,让一个没有练过基本的技战术配合、没有良好的后勤保障、球员三天两头换的菜鸟球队去踢顶级球队的战术,外行人都知道是什么结果。但是有些人去可以忽略个人能力、公司能力和行业情况,告诉他们你们可以成功,看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每次我看到这样的东西,会非常的厌恶。 10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8 转换是我们自己内部套用混流生产的说法,总装线上换装另一个产品时所要做的工作。
如果项目组不停的换业务领域,无法达到业务的成熟,会导致业务分析这个环节的成本高居不下,不停的进行试错和修正,后续的开发环节也会不停的变,导致成本仍然降不下来。精益里面的7种浪费,套用在软件开发上,我觉得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业务不成熟这个原因造成的。
我一直认为核心环节首先是业务分析,这块越成熟,后续环节就越容易控制成本。 11 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12-08 业务怎么敏捷,我真不知道。
如果在技术上能够让开发组面对变更的时候,对系统的结构性改动不大,可以得到控制,那么我觉得这块就非常厉害了,敏捷现在在这块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重点是配置管理上,仅此而已。
对于项目组的业务功能团队来说,拥抱变化就是一场灾难,从这里出去的一点点变化将会被后续的环节逐级放大,所以需求的控制是最重要的。这块没有什么技术手段,完全是靠人的业务经验积累。
一些强势的公司,会将业务不成熟的试错成本转嫁给用户身上,通过合同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拥抱变化,也不怕业务需求怎么去变,但是这样的公司是少数,绝大部分公司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用户签合同怎样,需求确认签字怎样,要你改你敢不改?也就在喝酒的时候,跟用户诉苦,用户表示理解而已,谁要你不懂业务呢,所以还是老实点吧。 12 楼 fantasy 2010-12-09 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得很有道理。
业务应该敏捷吗?我觉得业务不应该敏捷,好的业务分析师应该能够站在比用户更高的层次来分析业务。那么你必须比用户更懂业务。
如果连业务都不是很熟悉,或者说业务知识没有达到用户的高度,那么必然会产生返工,这个时候拥抱变化也是一种浪费。
用户虽然很懂业务,但是要想将业务转化成产品,用户不擅长,或者说用户也不会考虑很多的附加因素(如引申需求),不懂业务就会跟着用户走,用户今天看到第一个迭代成果,觉得不合适,或者当初没想全面,让你修改,ok,继续迭代下一个版本,那么第一个版本就未产生任何价值造成浪费。
敏捷注重的是不返工,而不是快速返工! 13 楼 xindeman 2010-12-10 是不是可以结合你的ITSM_V1.0一个典型实战来具体探讨一下,比如用户让你管理cvs,并能根据各种情况进行预警。在你设计的体系里怎么应对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