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频道 > 软件管理 > 软件架构设计 >

《复建与模式》读书笔记

2012-06-26 
《重构与模式》读书笔记?看名字就知道这本书写的是重构和设计模式的关系,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书一共不到300页,

《重构与模式》读书笔记

?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书写的是重构和设计模式的关系,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书一共不到300页,两周左右肯定能看完(每天看半个小时)?设计模式很早就看过,当初看的时候很激动,觉得代码太漂亮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也尝试按照书中的例子写了一些代码,感觉很好。曾经把它当成了“银弹”,正好又开始写框架,所以到处都是。。。。?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确没有经受住实践的考验:1)有些开始认为会频繁改的东西偏偏后来没怎么改动---导致有一些废功能和废设计,也就是“过度设计”2)经常改动的偏偏是一些没想到的东西,虽然开始的时候客户信誓旦旦的说不会改。。。3)有一些设计的很好,经常改动,改动起来很简单----但是 比例小,并且我自己心里清楚:完全是模式用得太多蒙上的,设计的时候没想这么多这让我很沮丧,这么好的东西怎么用不上呢? 难道真要一个简单的hello也要用设计模式么?那如果后期不改怎么办?开始开发的时间浪费了可以忍受,但是看代码的人很痛苦啊。。。。?怎么办?自己这种水平连基本业务都理解的不深,怎么能知道哪容易变?即使业务了解的很深,也不能完全预知吧??后来学习了重构,看了那本最经典的《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开始没事就重构自己的代码--但通常局限于改名、抽方法或类。也只是把这当成打扫代码的方式--清除一些表面的问题。?曾经也考虑过两个结合:大体设计+持续重构?但设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不设计,直接重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最难的就是不知道设计到什么程度?如何知道 重构的工作量/风险和设计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的公式是 总工作量 = 设计阶段*设计程度+维护阶段*重构难度?(个人目前的想法)而重构难度又和设计程度相关。这就比较复杂了,而实际作业中的复杂度更高,不是一个公式就能解决的?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或者给个思路也可以。
这本书和重构那本书都是讲重构的,区别或者说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呢?以目前的理解来看:重构一书讲的是使用工具等来去除代码的坏味道。而这本书侧重讲的是用设计模式+重构手段来改善代码,并且改善最初的设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趋向性设计”。?关于设计模式,本书中提出的一点很值得思考: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可能看用设计模式写出的代码比那种直接的代码更困难,怎么办?书中的说法和我的比较一致----提高团队人员的水平。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短期看引入一种新的东西可能还不如旧有的方式来的更直接,更有效率,但从长期看肯定更好。这就需要平衡学习成本和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能循序渐进,旧有的新的东西共存,慢慢转化是最好的,但如果不行,就需要衡量和判断了。把握这个度是困难的,但这也是作为管理者和架构师最重要的能力。作为执行者来说,迅速接受和转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我想这就是“学习能力”吧。
关于重构的意义,DDD里面的一张图很能说明问题(下面的是我自己画的。。。)红点是一个突破,而要达到这个红点,需要前面不断的小的重构。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到达红点后,回头看领域模型,会让模型更完善,得到所谓的“深层模型”。《复建与模式》读书笔记
趋向性设计是一种新的思路,主要是避免“过度设计”
对于那些不知道设计到什么程度的认来说,这么书非常值得看,强烈推荐。
当然,这里记得都是一些思想了,具体的步骤书里非常详细,自己看问题不大(当然要对设计模式和重构都比较熟悉)


实际上,看完这本书,开始的问题“设计到什么程度就够了”,还是没有清晰的答案。。。但已经感觉隐约间抓到了什么。。。好像和DDD里的东西有些关系,但是由于DDD理解的不深(应该是水平不够吧),没有抓住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希望以后的实践中可以自己给出答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