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境贫寒的女子,在初为人母听到儿子的第一声呼喊“妈妈”时,她毅然决定要给聋哑53年的妈妈做治疗,好让母亲和全天下所有正常的妈妈一样听到被子女呼喊的声音。困顿中,她没有绝望,而是发挥自身潜能学习一技之长,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医药费。终于芝麻开门顽石开唱。命运之神向她伸出橄榄枝,那天一声“妈妈”的呼唤,哑母竟然清晰地应了一声“哎!”沉睡了53年的听力在女儿爱的呼唤下复苏了!
儿子喊她“妈妈”的一刹那,她发誓要让哑母开口说话
50多年前,安徽黄山市仙源镇竹园村3岁的许水花因为高烧不退引起耳聋丧失听力,渐渐又丧失了语言功能。许水花像村前大山中一棵卑微的小草一样,在极端的病痛和劳累中度过了童年。
因为残疾,成年后父亲将她嫁给了比她大14岁、患有脊椎病的同村残疾人汪目生。两年后,汪冬青来到人世,因为父亲有病,家庭劳作的重担自然落到聋哑母亲身上。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将许水花锻造出一副男人般的强健体魄和刚毅坚韧的处世品格。
在冬青10岁那年,再次怀孕的妈妈就要临盆分娩,可做饭时发现家里水缸空了,看到挺着大肚子的母亲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扛起扁担就往外走。然后挑着一担水从门外摇摇晃晃踉踉跄跄走进来时,冬青被深深震撼了。目睹了母亲操劳的身影,小小的她心在泣血:母亲太苦了,让我快快长大吧,好帮母亲干点活,让妈妈从重压中解脱出来笑一笑吧……
第二年,11岁的冬青便接过了母亲的扁担,为全家挑水。黄山山区毛竹多,哑母每每砍伐竹子去集市上卖了钱后,总要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部分给小姐妹俩买块小手帕、润脸膏之类的小东西。抑或悄悄抽出一两块钱给冬青,让她带妹妹去买些零食,这些日子在冬青的记忆里是那么温暖、甜蜜,妈妈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对于孩子的爱从来不打折扣,并且表现得更为细腻。
因为父母亲的残疾,汪冬青和妹妹常常成为别的孩子取笑的对象,这给汪冬青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无数次回到家,她喊“妈妈”,但妈妈却无法听见,她和妹妹有了委屈也无法与母亲交流,这让汪冬青倍感岁月的惨淡无光和世道艰辛。
初中毕业后,面对一贫如洗的家,焦急万分的汪冬青被迫辍学来到黄山市一个小饭店当了一名服务员。每当工余,汪冬青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她时刻告诫自己千万别在嘈杂中抹掉了本该积极进取的生命原色,她每月总要将800多元的薪水全部交给母亲。
1999年,汪冬青成家并生了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胖嘟嘟的儿子很是惹人喜爱,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拥有平常心的汪冬青感到很满足。儿子刚满周岁不久,一天,汪冬青正在逗儿子玩,突然小家伙喊出一句“妈妈,妈妈”。顿时,一股强烈的幸福感在汪冬青的心头弥漫,她的脸上浮现出一道圣洁的母性光辉,在抱紧儿子的一刹那,一个念头油然滑过她的心际——如果母亲也能听到我喊她一声“妈妈”,那她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想着想着,汪冬青心酸起来,“真是养儿方知报母恩啊!妈妈对我们姐妹俩呕心沥血辛劳一生,却没有享过一天福!甚至连听声‘妈妈’的权利都没享受到。我该拿什么报答你啊?我的妈妈……”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汪冬青发誓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尽孝、去“补天”,让哑母开口说话。“如果不为母亲治好病,枉为人女!”但由于当时汪冬青的公公患重病住院,小夫妻俩咬紧牙关举债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冬青只能把为母亲治病的念头深深埋在心底。但医治好母亲的愿望就像荒地里的一枝黄花一样在她的心中肆意疯长。
一年又一年,冬青和丈夫终于还完了为公公治病欠下的外债。去年春节前的一天,小偷大白天摸进了哑母许水花的家“置办年货”。因为耳聋,午睡的母亲竟一点儿也没发觉,结果原本贫寒的家中刚买的年货,几乎被小偷扫荡一空,损失2000多元。汪冬青得知后再也忍不住了,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想为哑母治病的想法告诉了丈夫。汪冬青的丈夫是一名卡车司机,同样出生于贫苦农家,和妻子一样在黄山打工。善良的丈夫听了妻子的想法后表示很不理解,他觉得岳母已经年近花甲,聋哑了半辈子,治不治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再说这么大年纪的人,治不治得好很难说,万一没治好,折腾一番岂不是白白浪费钱和精力。汪冬青含着泪坚持说:“我父亲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妹妹也在外边打工,母亲不会说话,给家里打个电话都没有人接,有时人在外边敲门她也听不见,这样太让我牵肠挂肚了。再说,我都30多岁了,还从来没有叫过一声‘妈’,妈也是快60岁的人了,从来没有听清楚孩子叫一声‘妈’,这样过一生,对一个女人来说难道不是天大的遗憾吗!”丈夫沉默了半晌,终于同意了妻子的想法。
放下11岁的儿子,告别丈夫,陪母亲千里迢迢去治病
今年3月底,冬青从网上了解到山西运城有一家聋哑专科医院,治疗陈旧性耳聋效果良好,便毅然放下11岁的儿子,告别丈夫,陪母亲千里迢迢来到了运城。为配合医生的治疗,汪冬青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为母亲按摩交流,讲妈妈熟悉的那些人和事。每天,瘦削高挑的汪冬青都会握着哑母的手,轻柔地为她按摩手上的穴位,然后按照医生的嘱咐,帮母亲按摩耳部和头部的穴位。每当午后的阳光斑驳地洒落在洁净的病房时,母亲微笑着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任女儿柔软的手抚摸过她的面颊、额头,幸福明显在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开来……
医生告诉汪冬青,药物治疗的前提是心理帮扶,家属要激发病人的语言表达欲望,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良好。
看着一脸沧桑疲惫的妈妈,汪冬青不分昼夜地在母亲的病床前一个劲地喊妈妈的大名,还给妈妈讲姐妹俩玩耍时的快乐往事……两天过去了,母亲依然在病床上纹丝不动,表情僵硬。汪冬青又变喊为唱,一遍遍给妈妈唱自己最爱听的《酒干倘卖无》: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也许是真爱感动了上苍,也许是心中难以割舍的那份感情在超时空感应碰撞,在汪冬青的无限深情呼唤下,奇迹出现了——入院第五天的下午,当汪冬青再度饱含深情地唱着《酒干倘卖无》时,她吃惊地发现,妈妈的眼角淌出晶莹的泪珠,胳膊突然颤动了一下,接着嘴唇、双手、双脚也有了反应!喜出望外的汪冬青摸摸妈妈的脉搏后大喊:“医生快来呀,我妈妈好像听觉意识醒了,她的心跳急速加快!”此刻,原本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许水花在得到亲情的滋润后,生命的张力开始显现,这令医护人员欣喜万分。经过十多天的针灸和药物治疗,经医院诊断发现,汪冬青母亲的听力已经有所恢复!
妈妈,您终于开口啦,上天厚我啊!
半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暖暖的阳光照进病房,母亲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汪冬青饱含深情地喊了一声“妈”,奇迹出现了,哑母竟然清晰地应了一声。
“哎”!天哪,这是汪冬青有生以来听到的天底下最动人的声音,沉睡了53年的听力在女儿爱的呼唤下像破土而出的嫩芽一样复苏了!这一声“妈妈”来得太迟,这一声“妈妈”穿透了半个世纪,这一声“妈妈”感天动地!汪冬青惊喜得头皮一阵阵发麻,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天哪,妈妈,您终于开口啦,上天厚我啊!”在巨大的惊喜中汪冬青禁不住热泪盈眶,母女俩禁不住紧紧相拥喜极而泣,任开心的泪水肆意飞扬……在场的病友和家属,以及闻讯而来的医生和护士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运城为母亲治病的日子里。汪冬青对母亲的温柔、耐心、孝顺感动了病友、护士、大夫以及许许多多运城人。医院院长刘效勇拿出1000元的药品赠予汪冬青,许多员工还自发为她捐款数千元并从家中带来许多生活用品送给她。汪冬青决心在运城边打工边学习一门手艺,以此赚取费用继续为母亲治病。
4月8日,医院员工张师傅帮汪冬青在医院旁的夜市小吃街上一个生意最火爆的面馆找了一份临时工作,每晚工资40元。从此,细心的运城市民总会在深夜的面馆里看到一名长相清秀、身材高挑的姑娘,一会儿默默地收拾着顾客的碗筷,一会儿又在面案上忙碌。
刚来时,面馆老板就委婉地对她说:“姑娘啊,我们知道你不容易,打工可以,咱绝不拖欠工钱,但千万别偷师学艺,我家面点技术是祖传的,给多少钱都不外传!”汪冬青没有灰心,依然恪尽职守地坚守好每一晚。
她更大的愿望,那就是带妈妈一起去看大海,看大草原……
一天晚上11点多钟,一位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点了碗牛肉面,就在他起身去拿邻桌上的辣椒油时,西装上的一粒钮扣被铁质桌角蹭了下来,正在擦桌子的汪冬青立即俯身捡起扣子,用纸巾擦干净后,说:“老板,你衣服上少了一粒钮扣,我帮你缝上吧。”这位掉了钮扣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面馆斜对面那家赫赫有名的三星级宾馆酒店的老总马钧,他刚加完班,准备吃点夜宵后回家。马钧听完心头一热,感激地将衣服递给了汪冬青。汪冬青向老板要来针线,5分钟不到就将那粒钮扣缝好了。餐毕,马钧掏出10元钱给汪冬青,汪冬青的脸一下红了,直摆手连呼不要。
女服务员的独特举动再次深深打动了马钧,他走出面馆时又突然折回来。说:“嫂子人好厚道啊,看你不像做小商小贩行当的。”当面馆老板把汪冬青的一切告诉他后,马钧郑重地说:“你的服务员人品好,面条味道也好,为了回报你这个老板的爱心,我决定将我宾馆里员工的夜宵交由你提供!”“啊,真的吗?马老板,这可是大生意啊,我一定保证质量,让你的员工吃得满意!”
一次不经意间的举手之劳,却给一个小面馆带来每月6000多元的利润,面馆老板被深深震撼了。从不外传祖传技术的面馆老板被这个朴实善良忠厚的黄山孝女打动了,次日便爽快地将自己扯面、抛饼等看家面点制作手艺悉数传给她。汪冬青动情地说:“我会记住运城的这段非凡生命历程,记住那些给予我帮助的所有好心人。等我学好手艺回到黄山后,要和妈妈开个面食馆,让她有交流的环境,更快地恢复听力和语言功能。”一想到未来,汪冬青的脸上立即洋溢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许水花的耳朵听力逐渐好转,而且在医生的指导和培训下已经能说出一些简单的音节。许水花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医生说是她的女儿汪冬青配合得非常好,因为汪冬青每天做到与医生一起为母亲按摩,想方设法与母亲交流,对母亲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完成了第一个疗程的诊治后,汪冬青陪母亲离开了运城,踏上了返乡之路。根据出院时院方的治疗方案,妈妈需要调整两个月后再接受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已经回到黄山仙源镇的汪冬青,除了陪母亲在黄山老家调养外,现在正在寻找店面,拟在歙县或屯溪开一个小店,好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自此,久违的新生活扑面而至。汪冬青说,她还有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等家里的条件好些后,她还准备带妈妈一起去看大海,看大草原……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也许,他们今后的生活还会面临艰难。当记者问汪冬青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她一定要把妈妈带回有声世界时,汪冬青平静地说:“我和妈妈都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我的最大优点就是不怕吃苦,有爱相随,奇迹总属于执著的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