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俩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与战友的“生死之约”,让刘绍安义无反顾地踏上践诺之路。
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秘密”才为人所知。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忘不了对牺牲战友的承诺,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升职和回老家工作的机会,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得到了母亲的赞同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江苏泰兴。他看到张家境况的窘迫:父亲长年在外奔波,一家四口人栖居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张母在家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翻建了3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
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上世纪60年代,又是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在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刘绍安一生多次光荣负伤。饱经沧桑,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刘绍安在服役期间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后。他不改英雄本色,还经常热心帮助当地的困难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刘绍安感人的事迹拨动了世人的心弦,他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他的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30多家媒体报道。
老人临终前,吃力地拉着他的手,颤动着嘴唇说:“比亲儿子还亲啊,你为张家受够了苦,我们全家对不住你呀!”刘绍安禁不住双眼湿润了,他对老人说:“娘,我是代志久尽一份孝心的,他活着的话,一定比我做得更好。”
当记者问刘绍安是否为自己这大半生的行为有过后悔的时候。刘绍安说:“后悔啥?他为了国家,命都不要了,骨灰都没有带回来。最起码我是活着回来的,我把这个家撑起来,他在九泉之下会安心的。我信守了当初的诺言,问心无愧。问心无悔。”
一句朴素的语言,一个朴素的信念,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