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个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了回答,他把身体的一部分回馈给自己的母亲,而母亲至今也不知道这个天下尽人皆知的“秘密”。在温暖的谎言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正如颁奖词里所说:一个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他就是田世国。田世国是我国第一位子女给父母捐肾脏的人,他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大爱无言,面对田世国,我不断地思考:我们该心怀怎样的动力去面对今后的漫漫人生?什么样的动力才会永不停息?答案也许如初秋的树林那般繁复多彩,这繁复多彩的答案中应该有一个是——为了母亲。
记忆犹如一串串珠子,一旦提起穿珠子的线,往事便由模糊散乱的一团出落成清晰整齐的一粒粒。我所有的思绪也被昨夜那个有母亲的梦牵起,泪光里的往事便又一次清晰地映现在了心海里。
我喜欢淡淡的煤油灯,微微的炭香和细腻温馨的雨季,因为它们总是让我不可抑制地想家,想母亲。
从我记事起,父亲便一直长年漂泊在外,奔波于生活的劳累中。于是母亲就成了我幸福的港湾。忘不了,那个在淡淡的煤油灯下为我缝衣至深夜的人是母亲;那个把叮咛缝进鞋垫,把牵挂装进行囊,把所有关爱写在心底的人是母亲;那个在孩子面前不轻易流泪,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是母亲;那个最伟大而又最平凡的女人是我的母亲。母亲从不舍得打我,她说:娃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打了,疼;骂了,痛。
一直在母爱的温柔中行走。高考落榜的那些日子,一直想逃离母亲的目光,逃出这份浩瀚的爱之海。所以偷偷打好行李,执拗要去独闯西北。母亲拗不过我,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后,母亲撑一把雨伞,撑一个叮咛,无语地送我上了西去的火车。至今仍记得当时雨中那瘦小单薄的身影,那样的雨季,把母亲的思念拉得悠长悠长……
列车驶过熟悉的村庄和田野时,心里还没什么,总觉得身上轻松了许多,等列车开进内蒙、宁夏时,满车陌生的人和听不懂的方言告诉我已经离家很远了。窗外,一条大河流过,河畔有草甸,一匹小马依偎在大马身边吃草,大马不时地用嘴轻咬小马的脖颈……列车驶远了,我还在扭头看着,想起了母亲,想起那虽清贫却温暖的家。随着列车的远去我落了一路的眼泪,那年我刚刚18岁。
在西北都市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我每天都拼命地干活儿,哪怕再苦再累。一天下来,整个身体像散了架,浑身酸痛,但我无怨无悔,只想让身体的酸痛淹没落榜的心痛,逃离母亲那充满爱怜的目光。
同样是一个有雨的午后,我在工棚里边啃馒头边看电视:那是倪萍主持的一次谈话节目,请来了季羡林先生。当谈到季老的母亲时,倪萍让濮存昕诵读了季老《永久的悔》中的一段: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了,她好像一辈子没有笑过。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让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我曾经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诵读之中,泪水不断从年过九旬的季老眼中滑落,而我也早已哭成了泪人,嘴中早已嚼烂的馒头却久久难以下咽。我知道,母亲在等我,在村口的大树下念叨着儿子早日回家。
那一夜,想着打工的艰辛,想着母亲担忧的目光,我久久无法入睡,枕巾湿了一片……是啊,一直以为自己早已成熟得足够遮风挡雨,所以总是不能理解母亲那份“唠叨”,笑她啰嗦。终于等到能懂时,一种心痛已在心头:母亲是在日复一日的眷恋中苍老下去的啊!自己可以离开母亲走得很远很远,但永远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第二天,我毅然地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当疲惫不堪的我拎着一个洗得发黄的破书包带着一脸的歉意来到母亲跟前,面对母亲满眼的担忧与泪花时,一句“回来就好”让我所有的歉意凝为泪滴落下来。等到了明日,一声“再见”让面对门槛,背对母亲,准备复读的我不忍回头,知道回过头来必定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怅然与心酸。
在复读的日子里,我把泪水酿成一杯苦酒,偷偷吞落。为了母亲,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年以后我顺利地被北方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当我手捧通知书给母亲看时,母子二人相拥而泣,许久、许久……
如今我又踏上了离家的火车,又是在那样一个细腻而温馨的雨季,就在车子缓缓启动时,冥冥之中不知什么力量牵引着我又回头看了一眼。我的心颤抖了,透过被雨点打得模糊的车窗,我看见母亲手中的伞并没有张开,母亲在拭泪。一路上,母亲凝固的背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伴着列车的远去我又落了一路的眼泪。我知道我惟有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和慰藉母亲的这份牵绊。
后记:儿女大了,一个个都走了,把孤独和思念留给母亲和父亲。母亲把儿女看作她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她爱我们远远胜过爱她自己。不管我们走多远,都始终在母亲的视野中,在母亲殷勤的思念里。于是,有爱在我们远行的旅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