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频道 > 情感故事 > 亲情故事 >

亲情故事:两种母爱

2010-06-30 
  我很小的时候出过一次车祸,成了瘸子。我的伤势渐渐好转后,父亲为我准备了一副木拐杖让我上学。残留在我身体与心灵上的后遗症,令我怕极了脚落地时钻心的疼痛。因此我拒绝下床和见人,任凭父亲如何责骂。    母亲没有骂我

  我很小的时候出过一次车祸,成了瘸子。我的伤势渐渐好转后,父亲为我准备了一副木拐杖让我上学。残留在我身体与心灵上的后遗症,令我怕极了脚落地时钻心的疼痛。因此我拒绝下床和见人,任凭父亲如何责骂。
  
  母亲没有骂我,她知道我最爱听故事,家里没钱买书,她便借来一本被撕得只剩下几页的小人书。母亲不会讲故事,只是照着书上一字字地念给我听:“老鹰爱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峭壁上。母鹰先衔一些荆棘放在底层,再叼来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接着又衔了些枯草、羽毛或兽皮之类的盖在小石子上,就做成了一个孵蛋的窝……小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渐丰满。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会独立的时候了。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一根根地掉落,最后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躺在小石子和荆棘中,身体被扎得疼痛难忍,嗷嗷直叫。可是母鹰不但不理会,还很无情地用翅膀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着痛,离巢他飞。”
  
  这是怎样一种母爱呢?母亲一直没有告诉我答案,因为那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根本没有下文。我一直不能理解母鹰的残忍,就像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亲要逼着我去上学一样。
  
  我终于上学了,因为母亲一次次把我无情地扔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无论我怎么哭喊。
  
  11年后,我考取了省城里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没几年,我结婚了,接着女儿出生了,我们夫妻自己也做了父母。妻子很疼女儿,几乎对女儿百依百顺,怕女儿受半点委屈。女儿上幼儿园期间,妻子早上送,晚上接,风里来,雨里去。这些年,女儿都是在妻子的背上度过的,至今女儿都不认识从学校回家的路。
  
  前两天,五岁的女儿一直嚷着要我陪她去买小人书,我答应了她。可是她却一直要我抱着,一步路都不肯走。结果我从家里一直把她抱到书市,转了两次车,穿了三条街。小人书没买到,倒买回一本国外的漫画书。回到家,女儿就猴急地吵嚷着要我给她讲漫画故事。我翻开漫画书,突然被一组题为《鸡妈妈和它永远孵不出来的宝宝》的漫画吸引住了。那是一名叫芒果的美国小女孩画的。不知道小芒果怎么会想到要画这么一幅画。
  
  画中一只性急的鸡妈妈在孵小鸡,为了让它将要出生的鸡宝宝有足够多的小虫子吃,她预先捉了好多小虫子在旁边放着。可是孵了好些天后,鸡宝宝还没从蛋壳里出来。鸡妈妈等不及了,就把蛋壳啄破,把虫子塞进蛋壳里去喂鸡宝宝。
  
  我看着看着,心里非常震撼。我把漫画的情节讲给妻子听。妻子说,不会的,鸡里面是不会有这样傻的鸡妈妈的。我也是这么认为,当然也不会去追究其漫画有多大的真实性,因为那毕竟是一个小女孩的作品,也许她只是把从生活中对人的观察碰巧拷贝到了鸡妈妈的头上,有意无意问,表达了一种母爱。
  
  可是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母爱呢?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老鹰的故事。我明白了这世界上有两种母爱:一种是母鹰式的爱,一种是鸡妈妈式的爱。
  
  母鹰用看似残忍无情的爱逼着小鹰离开舒适的家,勇敢地学习独立,最终使小鹰成了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多像老一辈的我的母亲;而鸡妈妈却用啄破蛋壳的方式强行表达自己的爱,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爱,就像年轻一辈的我的妻子。而这两种爱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热点排行

Warning: include(/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analytics.tpl.php) [function.include]: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show_dsrtyshow1_gushi.tpl.php on line 4

Warning: include() [function.include]: Failed opening '/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analytics.tpl.php' for inclusion (include_path='/www/wwwroot/reader8.com/include/') in /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show_dsrtyshow1_gushi.tpl.php on lin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