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战》是韩国与美国合拍的神话奇幻故事片。作为一部奇幻商业大片,《龙之战》集合了许多同类电影惯用的商业元素:怪兽、灾难、视觉奇观与爱情。在代表正义与邪恶的“龙之战”中,故事在时空中跨越,于东西方文化间穿行。
神话与跨界
神话故事往往讲述的是关于人类起源和终极命运的故事。《龙之战》用视觉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东方的神秘故事,影片以一个东方神秘神话传说开始。人类500年将有一个轮回,此时龙珠将会出现,拥有龙珠的巨蟒将会变身为龙,并可以改变世界。为了争夺这个可以改变人类与自身命运的龙珠,当轮回来临时,代表正义与邪恶的巨蟒便展开较量。而人类那个被上届选定的女性龙珠保护者便成为争夺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争夺与保护龙珠,正义与邪恶的巨蟒之间、被上届选定的龙珠守护人和她的对手之间,善恶对立的双方便展开生死的较量。
《龙之战》借助这样一个来自东方的神话故事,试图对人类和世界的终极生存进行叙述。不过与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许多神话电影稍显不同的是,《龙之战》采取了跨界叙述的策略。它在善恶势力斗争的叙述过程中,凭借500年的时空轮回,以发生在东西方的两段爱情故事,策略性地连接起了这个神话传说。亦即将这个原本发生在东方的故事,巧妙地向西方文化空间进行延展,于是我们便在《龙之战》中看到了这样的奇观:500年前的凄美的东方爱情故事,在500年后跨越时空,转世轮回到了当代的美国洛杉矶。
凭借这种电影策略,《龙之战》实现了东方神话的跨界叙述。在影片中观众不仅看到了500年前上界选定的龙珠的守护者—传统的韩国美女与她的爱人、他们为了保护龙珠而作出的牺牲。更看到了他们的转世——身上有着龙之胎记的美国女孩萨拉,以及苦苦寻找萨拉的美国新闻记者伊桑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而后者——500年前的那个故事在当代洛杉矶的当代版本——明显是影片叙事的主体。在钢筋水泥铸就的摩天大楼与现代的枪炮武器、直升飞机的空中盘旋中,代表高度物质文明的西方社会成了东方神话新的梦魇战场。
影像的奇观强度审美
然而在《龙之战》中,梦魇虽然存在,但创作者并非希望制造来自东方的恐惧与安全焦虑。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具有恒久的价值。那就是英雄与拯救。灾难无论发生在东方还是西方,英雄就是英雄,作为上界指定的人类的英雄代言人,总是能够横空出世,有勇气面对灾难,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所以应该承认的是《龙之战》的跨界叙述,故事本质并未发生变化,但它的包装的确更加精良。而这种包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影片的影像奇观完成的。影片的创作者将这个古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用现代化的电影数字技术进行了处理,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加以强化,因此,在《龙之战》中,相对人类演员的表演,用数字技术制造的影像更为吸引观者的注意。精彩纷呈、高强度的视效冲击,使得这个神话故事在观赏过程中更加惊心动魄。与东方神话的凄美不同,在美国洛杉矶的这个神话故事破坏性更强,较量更为惨烈。在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科幻电影本身对都市就存在某种偏爱,因为不客气地说,都市实在就是科幻电影中制造当代视觉灾难的最佳场所之一,在这里有着太多的可供摧毁的摩天大楼,也有着太多可以让人惊诧万分的视觉奇观营造可能,这些都为电影特效制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在《龙之战》中,影片的制作者正是用高强度的视觉特效营造了一个噩梦一般的都市灾难景象。视效制作者对当代美国洛杉矶的视觉表现不遗余力,因此,精彩的视觉效果也就层出不穷。一时间怪兽集体出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建筑物上盘旋而行的,各色怪兽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在影片的视觉特效人员对怪兽倾注心血的制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怪兽在高高的建筑物上盘旋而上,利齿狰狞,盘旋中将建筑破坏,带来灾难。它们在街道上快速奔跑追逐,更有许多飞龙腾空而起,与直升飞机展开直接的较量。一时间群魔乱舞,直升飞机纷纷爆炸,城市上空成了暴力的海洋。影片不遗余力地展现这些怪兽的狰狞与不可预知的危险。而在呈现这些内容的时候,其呈现的强度是极高的,甚至是密不透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龙之战》就充分利用了电影特效实现一种高强度的奇观审美。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控制在在影像之上,在视觉冲击下,让观众感到一种平时难以体验的窒息般的快感,获得一种震惊体验。
这样看来,《龙之战》的跨界叙述就不仅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同时它所反映的文化倾向也很值得注意。《龙之战》的跨界叙述在双重层面上推进了影片的叙述并展现了自己的美学倾向。首先,跨界叙述使影片的观赏性更强。既有东方的柔媚凄婉,也有现代的西方社会的奇观,观众在一部电影中可以满足双重口味。其次,它也明显是一种制片策略。《龙之战》的这种跨界叙述其实正应和了影片制作者来自韩国和美国的事实。影片韩美联手制作的事实,不能不考虑各自的观众,于是通过跨界叙述,影片将韩国和美国两地联系起来,在这种叙述策略下,既满足了韩国观众对本土神话故事的欣赏需求,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更容易让美国的观众感同身受,也为影片在美国的传播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