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那年,我和好友沈去了同一家报社实习。这是一家有名气的报社,许多人连实习的机会都得不到。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惊讶于我和沈的默契,只要我们在一起,我就对任何的挑战都充满了信心。而且我们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住在同一个宿舍,会时不时地有些矛盾和摩擦。我和沈,合作过无数次,竟是没有过一次不愉快。我们像真正的兄弟那样心心相通,了无隔阂。我们都发誓,将这份难得的友情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哪怕是彼此有了利益上的冲突。
带我们两个实习生的,是个在报社待了十几年的老记者。他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说起同事之间无声无息的竞争和诋毁,说他有个朋友,曾经是无话不谈,可等到后来成了同事,却是再也没有了过去那样透明的情谊,话也明显地少了,总是觉得有什么东西隔住了两个人的心;及至后来因为一次可以迅速得以提拔的采访任务,两个人终于成了无话可说的陌生人。等到朋友被调走,他才突然间醒悟,自己失去了一份多么珍贵的情谊,可是一切都晚了,他们都没有勇气再回到从前。
对这样的话题,我和沈从没有放到心里去。我们从没有过分歧和敌意,况且将来成了同事,能够有更切实的帮助,这在人情淡漠的社会里,不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吗?还有什么能比在工作上有个情投意合的朋友,更让人觉得幸福的呢。所以尽管许多人一再暗示我们,今年报社可能只招一个人进来,但我们还是像以往那样,信心百倍地合力工作,且相信我们两个人最终都能留下来。
有一次我们两个接到一个采访某位知名人物的任务。按照惯例,上下两篇的报道我和沈分开来写,而后再共同修改。原本定好的主题,等到交稿的时候沈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坚持说这个知名人物的言行里反映出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而且这些缺陷如果不加以纠正,怕是会对他个人和企业都造成坏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避开其他报纸都有的先进事迹的报道,肯定能够得到老总的赏识,也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我说我们是实习生,还是按照老总的意思办吧,否则稿子出来了,引来争议,被批是小事,怕是工作也会保不住。沈没再与我争辩,但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我却发现我写的那一部分,早已被沈改掉了,尽管署名还是我们两个人,而且他一如既往地将我的名字写在前面,但我的心里,却突然间有一丝的憋闷。那篇报道果然引来了很强烈的反响,而且有许多报纸将那篇报道转载了去。每周的例会上,老总毫不吝惜对我们的称赞,又说相信以后我们会做出更多角度独特的报道,给报社带来更大的知名度。
例会之后沈来拉我去喝酒,我却找了个理由,推掉了。我第一次发觉,没有我,原来沈一样优秀,而我没有沈,却会突然地黯淡下去。那段时间,因为几名记者被抽去外地采访,我和沈的任务,一下子增多。老总开始将我们分开来去采访,这让我们有了更多表现的机会,亦让我和沈,鲜明地将各自的实力摆在了老总面前。沈一向是个聪颖的人,再小的任务,他都会写出漂亮又吸引眼球的报道来,而且他又天生的勤奋和努力,别人不愿干的采访,他总是自己主动接下来。他的名字,愈来愈多地出现在报纸上。老总甚至有一次当着全体员工的面,给他发了红包。那是第一次我坐在台下,看着台上领奖的沈,没有我站在身旁陪伴,沈似乎也有一丝的异样,但更多的,我看到的,还是他的兴奋与喜悦。
那天晚上沈来找我,我坐在电脑前写着新闻,没理会他递过来的烟,还有提来的酒。他一个人在我身后默默吸了许久,终于站起来,拍拍我的肩,一言不发地走开了。听着门在身后闭上的声音,我的心,也突然地像被切掉一块似的,剧烈地疼起来。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收拾自己的东西,打算离开报社。我早已听说,我和沈,只留下了一个。被PK掉的那个人,我想当然会是我。去老总那儿领最后一份薪水的时候,我却同时接到了老总的聘任书。我惊讶地问老总:那么沈呢?老总一脸的可惜:他说他已经与北京的一家报社签了约,我本希望你们两个都可以留在本报的。
我打电话给已经飞去北京的沈,可是在说了一句“好兄弟”之后,却是哽咽得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沈在那端哈哈大笑:毕业的时候说好不分手,不许哭,现在我们还没毕业,怎么你这家伙就先没出息地哭了?况且,我们兄弟俩可是说好了让这份情谊长满白胡子的噢!我终于笑出来,我说:兄弟,我等着你从北京回来与我拼酒,但是只拼酒,不吃散伙饭,你跑再远,也别想与我散!
其实什么都不必说,我和沈都明白,这份兄弟间的情谊,是会天长地久地与我们一路同行的。
(摘自《交际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