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网精选面试热点与解析:如何解决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
岁末年初,朋友小叶为排满日程表的聚餐发起愁来。“平时不是在食堂吃就是自己下厨,要说去外面聚餐,我一万个不愿意。”小叶说,餐馆里的菜看上去光鲜可口,可自己回家却怎么也做不出类似的卖相和味道。问了当厨师的表弟,才知道秘诀在于添加剂。“他说,饭店的添加剂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搞来的,有的连厨师都不知道成分是什么。家人在饭店聚餐,表弟很少动筷子。想想看,厨师自己都不敢吃,这能让人放心吗?”
晶莹剔透的虾仁、鲜嫩多汁的牛肉、香甜爽滑的奶茶……无论是大饭店的金牌秘制,还是路边摊档的烤串饮品,某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虽然在坊间和互联网上好评如潮,可发生问题被曝光,其违规使用添加剂的恶行真的令人触目惊心,有人将饭店后厨比喻为“小型化工厂”。
客观讲,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其提鲜、增味、防腐等功能让老百姓的饮食更为丰富。但近些年,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的问题愈演愈烈,已演变为餐饮业内的“潜规则”,某些商家赌的就是客人一两次就餐不会出什么大乱子,或一些添加剂的危害要较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
这样坑人的潜规则为何能长时间存在呢?
首先是标准缺失,执行上存在模糊地带。尽管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添加剂必须安全可靠,相关细则也对有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明示,但这些标准更多适用于生产企业,对餐饮业的约束力不大。再加上各类美食APP的兴起让食品流通环节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微信里吆喝一声也能“开”家餐饮店,很多人便钻了现有标准的空子。
其次是监管缺位,主动监管能力不足并存在监管盲区。目前,监管部门对添加剂相关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仍以受理投诉举报、查处曝光事件等为主,轰轰烈烈的“运动战”打了不少,但往往按下葫芦起了瓢。最近,不少地方大力推广“明厨亮灶”,厨房重地不再神秘,但食品添加剂繁多,多数建议添加量从0.1%至2%不等,厨师用多少全凭经验和良心。并且瓶瓶罐罐放在那里,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通过肉眼很难分辨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依靠道德自觉和事后监管,焉能保证企业不为了一己私利违规使用,超量添加?
最后是处罚力度不够,违法者心存侥幸。新《食品安全法》在财产处罚方面,将非法添加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罚款额度,由原法中5至10倍罚款提高到15至30倍。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看,处罚力度较以往已经提高不少,但与国际上“将违法者罚得倾家荡产”相比,处罚力度仍偏轻,震慑力仍不足。
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亿万百姓的身体健康,也事关我国餐饮服务业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呵护舌尖安全,不能仅依靠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曝光,也不能再局限于一事一查的监管方式,而是要从源头严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消除制度和管理上的灰色地带,弥补监管漏洞,让食品添加剂标准更统一透明,同时采取更加日常化、系统化监管方式,加大对违法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有关生产企业不敢再任性使用食品添加剂。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酸甜苦辣咸,原汁原味的美食交织着年年岁岁的记忆,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是每个人最真切的期冀。愿年老回首时,我们记忆里的美食不要毁于任性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