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回归理性需慎下结论
11月29日下午5点,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
有人称,这是“国考降温”、“国考回归理性”的写照,还有人更进一步表示,“国考降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意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将成为历史”……国考回归理性的确是公众期待的事情,但通过“46万人弃考”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数据显示,这并非国考第一次大规模“弃考”,2012年国考,133万人报名,最终37万人“弃考”;2013年“弃考”人数逾38万人;2014年“弃考”人数逾40万人;而去年国考“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从弃考比例来看,并没有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虽然今年“弃考”人数不少,但也有其他的客观条件。比如,今年是“最严国考年”。再比如,国考落幕后,网络上便有不少人吐槽称考点设置不合理。
46万人“弃考”,对“国考回归理性”而言,并非由此及彼的逻辑命题。以此断定“国考回归理性”,必然会带来误解与误读。当然,推进与促使国考回归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曾经表示,“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诚如斯言!减少“灰色收入”,确保财政透明,是应有之义。
46万人弃考,请慎言“国考回归理性”。毕竟在这背后,还有许多不得不考虑的外部因素。而事实上,当46万人弃考本身依然引发关注,依然成为新闻便足以说明:国考降温,或许才刚刚起步,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若“国考回归理性”,最起码关注应该回归理性。社会的关注,也是民意的一种写照,当社会仍然不把公务员当一个普通职业,国考降温其实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