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基层国家公务员面对面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2013年底全国国家公务员总数为717.1万人,同期全国人口为13.6亿人,将近190人里面才有一个公务员。而在英国,这一比例是1:118,新加坡则为1:71。在这700多万公务员中,从岗位上看,供职于基层的约占六成左右,从级别上看,科级和科级以下的约占九成。
对于每年各级公务员考试数以百万计的报考者而言,不管你是有志于为公众服务,还是仅仅把公务员视为一份待遇更好的职业,都需要了解,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是何种样子。要知道,各级公务员考试中的绝大部分岗位,都是基层岗位,每一名通过国考入职的公务员,都要从科或科以下级别做起。
公众对公务员的想象,其实是对权力的想象。而随着相关监管的更加透明,这样的想象正在逐渐回归理性,今年的国考,就比往年有所降温。期待有一天,权力的透明化能让更多公众将公务员视为一份普通职业,只不过,比其它职业,多了一份对社会、对公众、对国家的责任而已。
11月29日,百万考生将走进“国考”考场。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截至10月26日18点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结束,139.4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较去年的140.9万人减少了1.44万,同比减少了1%。
根据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总投票数超过7000票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中,有67%的人认为,“公务员比社会上的多数岗位优越”,仅有19%的人认为,自己现在的职业比公务员好。
那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是何种样子,为何公众会对公务员职业有如此看法?
工作8年还是科员
在公务员考试中,街道办事处往往是最基层的单位之一。但即便是街道办,竞争比也非常大。2015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竞争比最高的十个岗位中,有三个是街道,其中“北下关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职位”,竞争比为303:1,位列第二。竞争比第七的是房山区东风街道办事处,往返市中心一趟要走100多公里。
李静就是在街道办工作,工作8年里,她的分管工作变过很多次,但唯一不变的是级别,还有级别对应的待遇。
2007年大学毕业,李静考取了某直辖市选调生,后被分配到当地街道工作。8年间,李静代管过妇联、团委、纪检、统计等不同部门,也曾被借调到市委组织部、区政府“帮忙”。工作至今仍是科员,而和她同一年入职但在市直机关工作的老公如今已经是正科了。
中组部、原人事部2008年2月颁行了《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晋升副主任科员职务,应当任科员三年以上;晋升主任科员职务,应当任乡科级副职领导职务或者副主任科员三年以上。”
李静坦言,自己无论工作态度还是成绩都得到单位认可,2011年还被评为街道先进个人,但始终无法晋升。一方面,街道职位数少,想提副科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空缺的名额,另一方面,被提升到区里的机会更少,因为有些在市里工作到一定年限且没有上升空间的人,会主动要求区里的岗位,这样就缩减了基层提拔的空间。“街道里有了副处的位置,区里的人下来就顶上了。”李静如是说。
有研究表明,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的升迁比例仅为4.4%,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在“金字塔”底层燃烧着青春与激情,直至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白天忙业务,晚上忙材料”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许多基层公务员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总结。
《工人日报》记者见到张涛时,已是夜里10点40分,他正在将电动车推进逼仄的地下室。在小学当教师的妻子袁琳等着丈夫归来,她告诉记者,“11点前回来算早的,夜里一两点很正常。”
4年前,张涛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山东省选调生,后被分配某地级市的乡镇工作,如今被借调到市里“帮忙”,组织关系还在乡镇。借调后,加班加点成了常态。“这周部门领导出差,回来相对早一些,平时更晚。”用他的话说,工作是“白天忙业务,晚上忙材料”。有些业务在外人听起来很务虚,其实背后的功夫一言难尽。
和企业单位员工相比,公务员加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加班费。自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务员法》里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据此,公务员加班除了能获得补休外,并没有加班费等补助。
问题在于,这样的补休,往往因工作压力而难以落实。“有时候赶上重大活动,全单位一起加班,如果事后再轮流补休,很多工作就人手不够了。”在北京郊区交通系统工作的一名公务员告诉记者。
“有的公务员还不如普通人”。在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调查中,名为“要么来了别走”的网友如是留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公务员的工作强度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差别较大,需要统筹全局的部门以及和群众直接接触的部门,工作量往往更大,强度更高,事情处理起来也更复杂。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政法系统公务员告诉记者,他最初在民政部门工作,由于工作跟群众直接打交道,有时候忙起来,一天都闲不住。“但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了问题,其实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有种成就感。”
基层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些人会觉得公务员就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坐一天。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山东省济宁市某县民政局科员王军对记者说。
王军在县民政局城乡低保管理办公室工作,平时面对的是县城和乡镇的低保户,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群体,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诉求。
“有些人过得确实不好,但还达不到县里的救助标准,只能尽可能地在框架之内给予一些帮助。”王军说,虽然自己是照章办事,有些群众却仍不理解。具体工作中遇到老百姓不解,对基层公务员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时候,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和耐心地解释。
“基层是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有什么不满都会发泄到基层,但相关规定也不是基层定的,这就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既了解政策,又能根据老百姓的特点,耐心讲解疏导。其实工作并不好做,既要有原则性,又需要灵活性。”李静如是说。
不仅对具体工作,对于公务员职业,在他们看来也需要平和的心态。“公务员只是一份普通工作,毕竟大部分人都是科员,在基层没有大众想象中的那些事。”在张涛看来,社会上关于考上公务员就成了“官”,有很多权力的看法,有种“范进中举”的感觉。
但公众并不这么看,根据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公务员是“普通职业”。
“每次同学聚会,AA制,我都被请到上座,同学都觉得我是官,以后有事能求到我,其实我就是小科员,很可能十年后还是科员。”在北京市某区工作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和他一起被请到上座的,还有医生、老师,甚至是幼儿园老师,因为人们觉得以后有事求得到他们。连在玉渊潭公园的相亲市场上,公务员都比其它职业吃香。
“上座”了几次之后,刘先生发现,同学们其实不是在尊敬自己,而是尊敬大家想象中自己的人脉圈子和隐形权力,尽管后者在越来越透明的监管之下,早已不复存在。
逐渐拓宽的上升通道
基层的晋升机会和待遇不高,借调成了不少人的无奈选择。但新的隐忧也出现了,优秀的公务员被选拔走,那街道乡镇等和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单位,留在的人才就更少了,“高学历的基本上留不住。像我这样的,关系虽然没走,但大部分都被区直、市直机关调走帮忙。”张涛说。
事实上,这样的借调,也使得基层单位人手更加不足,一些单位不得不用外聘人员做事。但是,外聘人员一来约束力不足,二来素质参差不齐,对政策的把握程度,对群众的耐心程度,有时并不及在编人员,这使得“临时工”与群众发生矛盾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在今年的国考公告中,有这样的新规定:“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对此,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副司长彭忠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决定的主要考虑是,中央机关为落实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了面向基层机关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公开遴选工作。
“这项工作的职位从正处级一直延伸到科员级,数量上也达到一定规模,既满足了中央机关对基层公务员的需求,也畅通了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的渠道,同时也在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忠宝如是说。
遴选工作,使得基层公务员有了更多上升机会。而根据《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县级以下的公务员,待遇上也有了更多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