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报考指导 >

川大锦城学院安排20亩土地供学生耕种

2015-10-16 
  [摘要]创立此课程的邹校长提出:“学生

  [摘要]创立此课程的邹校长提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
  学校留出20亩地供学生耕种,在锦城学院标志性建筑物的后面,属于学院最核心地块之一。

  一组“农田耕作”照片近日在网络中传播,在夜幕下,一群人打着手电在栽种作物,有人用手扶式拖拉机耕种,有人拎起水桶向农田内浇水。这一幕并非发生在某农村地区,而是出现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校园内,正在挥汗耕耘的是锦城学院的在校学生,因此这组照片迅速引起热议。

  据锦城学院工作人员介绍,学生们从事的农场劳动是该校必修课劳动教育课的一部分,学生必须修够该课学分才能毕业。20亩的农场就在学校内的核心区域,学生们为此还成立了模拟公司。最近几天之所以“夜耕”,是因为近日成都连续降雨,耽搁了油菜的播种期。

  农场耕作为劳动教育课一部分

  学生耕种农田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后,很多网友对此感到新鲜奇特,并议论纷纷。他们好奇为何校园内出现了农田,学生成了农夫。14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锦城学院宣传部门李老师,李老师介绍说,这是锦城学院开设的劳动教育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农场劳动。该课程是1万多名锦城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要参加农场劳动课,一学时为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左右,完成32学时的课程是每名学生的“毕业通行证”。至今所有学生都顺利地通过了该课程,还没有出现此课程挂科的学生。

  李老师介绍,每节课都有专人记录学生参加情况,拿到学分主要参考学生的上课情况,具体收成情况并不作为学分参考依据。一般学生们在大一、大二就会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这门课程。

  谁来传授走出家门的学生劳作技能?李老师介绍,学院成立了一个虚拟的模拟“农场总公司”,类似学生社团。“公司”成员都是学生,负责对农场进行管理,负责诸如运营、监督、排课等工作。该“公司”一名校方人员是一名锦城学院曾经的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专门负责农场方面工作。在“公司”一届带一届的运作下,每年都会有耕种“老手”教授新生如何耕作,老师还会带学生干部去周边蔬菜基地学习,返校后再“手把手”传授劳作技巧。

  “夜耕”缘于近日降雨频繁

  “夜耕是因为最近下雨。”李老师说,目前已经到了播种油菜的季节,但近来成都经常降雨,一个星期头3天均出现降雨天气,降雨时课程便会临时暂停,播种时间大大压缩。学生们为了补课,也为了抢种油菜,才出现了黄昏时分劳作以至晚上的情况,一些劳动教育课程也排到了晚上。有时光线昏暗,同学们便使用手电筒和手机进行照明。

  “基本都种植季节性蔬菜。”李老师表示,学生们主要种植油菜、向日葵、豆角,豌豆等蔬菜,之所以选择以季节性蔬菜为主,是方便学生参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并未种植粮食和水果。此外,在池塘内还栽培有莲花、波斯菊等观赏性植物。学生们的劳动工具有锄头、手扶式拖拉机等。

  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劳作便会产出丰硕的收成。李老师说,在丰收时节,“农场总公司”会把蔬菜分成小批量扎起来,卖给学校的老师们。“收成的钱是不进入个人腰包的。”李老师说,收入会拿来购买作物种子,提供给下一届学生上课使用。钱款就是这样循环使用,“学校有时也会划拨一些款项”。

  现有20亩地专供学生耕作

  这门特殊的课程因何在锦城学院展开?锦城学院学工部副部长李峤说,劳动教育这门课程在锦城学院成立后不久的2006年创立,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创立此课程的邹校长提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起初“劳动教育”这门课程分成农场劳动和志愿服务两个项目,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农场劳动,剩余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志愿服务。经过多年摸索,最终决定所有的学生统一组织参加农场劳动,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的64个学时平均分配给农场劳动和志愿服务,学生需要参加这两种实践活动并完成学时。

  “起初有五六十亩地。”李峤表示,第一年学校划出很大一片地用来从事劳动教育,后来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农场用地缩小为20亩,但是校领导将20亩地选择在了锦江学院标志性建筑物的后面,是学院最核心的地块之一,且不允许再缩小农场地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