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评判医改成效
医改五年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每年增加超过20%。不过从统计数据看,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未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个人绝对卫生支出仍在逐年上涨。专家认为,民众一直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如果医院运行机制、补偿机制没有变,医药费用增长不能有效遏制,那么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依然有限。
以往,很多专家总给人以“砖家”的印象,他们似乎生活在真空中,没有任何生活经验,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这样的“砖家”会被舆论唾弃,但因为这种倾向性发言背后通常有着利益代言和交换,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专家们并不在乎。所以,当这一次专家能俯下身去,实事求是地对医改效果做一个客观评价时,这种专业与良心当然值得点赞。
其实,对于医改,专家完全可以继续习惯性地纸上谈兵:根据“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在目前基础上再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这将大大减轻人们看病贵的压力,并有效改善人们的就医环境。这是一种偷懒但又貌似正确的推理,因为医疗投入的确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增幅达20%以上,可纸面上的推演在现实中会遭遇种种问题,所以最终的结论不能只来自逻辑推理,还需要辅以现实调查。这一点,有时也只有专家能做到。
幸运的是,在《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中,专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键问题:医疗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完全惠及居民,在落实过程中,医院、药企成了分得最大一块蛋糕的人。结果,政策红利被利益集团以各种手段与名义“巧取豪夺”,患者个人承担的医疗支出并没有显著减少。这无疑是一种反常,其背后既有一些群体习惯性谋利的冲动,也有制度上设计不够清晰的问题。医疗费用的涨幅之所以远远超过物价的涨幅,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药品的销售和采购制度不够完善。
因此,评价医改成效要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即改革后个人的医疗负担是否真的减轻——如果减轻,就说明医改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减轻,而政策已作出关照,那么一定是政策的执行环节出了问题。此时,可以从如何使个体获利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政策执行与落实的各个环节,看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走偏,运行是否公正、透明。很多时候,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体视角的缺失,以及基本评价标准的模糊。
不仅医改成效需要从个体视角来审视,其它改革的评价也是如此。改革必然会影响到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实现数字增长,还应该是每一个国民都能从改革中获益。此次《医改蓝皮书》关于医疗投入的评价就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它实事求是的态度、个体视角的立场,无疑给我们评价和判断改革效果提供了一个宝贵参考——改革的目的是改善与促进每个人的幸福。
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查看教材详情)申论部分主要提供对申论的全面认识、提升申论应试能力、申论的应用文写作以及相应真题演练,能够助备考者一臂之力,切实增加申论科目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