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7月13日公布了2014/15年度内地本科生招生结果,共录取307名内地优秀应届生,其中16人为省市或单科的“状元级人马”,年龄最小的仅14岁。另一方面,香港大学去年录取的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入学后不足一月便退学返回当地复读重考,并在今年蝉联状元选择北大,再度引发内地尖子赴港读书的热烈讨论。随着内地与香港的不断融合,内地学霸对港校的取舍间,更多的是源于对港校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自身规划的理智考量。
港校的多元化依旧有不小吸引力
今年港大录取的内地状元中,上海市理科状元吴曜辰被理学院新推出的“本科生科研培育计划”录取。该计划由知名教授担任科研导师,并有机会前往哈佛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的尖端实验室作科研学术交流。终于如心所愿的吴曜辰说,港大支持学生到世界顶尖学府学习研究,机会宝贵,可帮助他实现科研梦。同时他也希望在港大能参加更丰富的活动,拓展视野,培养社交能力。
据了解,港大今年共收到来自内地31个省市超过1万份入学申请,最终录取307人,竞争激烈。而2013年港大收到的申请达12513份,创历年之最。其实港校内地掐尖,细数已有十余年。港校在招生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近年来与北大、清华在顶尖学生的争夺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不少内地学子的眼里,香港的高校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根据一份“你眼中的港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内地被调查者有报读港校的想法,而港校之所以这么受内地生青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环境”。
“我选择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是被这里的多元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气氛所吸引。”去年以高分摘得河北文科状元桂冠的于潇说。有分析认为,全球声誉和国际化教学是香港高校吸引考生的两大砝码。此外,学生看重良好的教学环境、优质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国际化教学更是为今后申请去国外名牌大学留学奠定基础。
赴港读书不如前几年狂热
但事情还有另一面。今年云南省新科理科状元周权,不但直接放弃了香港大学的面试,更推却了香港中文大学开出的66万港元奖学金的优厚条件;总分仅低周权1分的云南高考榜眼朱睿宇也放弃赴港升学,选择入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
梳理今年港校在江苏的招生录取进展同样可以发现,江苏考生对赴港读书的热情正在下滑。例如,报考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理工大学的人数分别减少了10%至15%。在提前批次,香港中文大学全额奖学金类别和香港城市大学没有招满,分数也较往年有所下滑。无独有偶,今年上海被香港高校录取的高考考生为89人,已连续3年下降。以往供不应求的录取名额,今年在少数学校甚至出现空缺。
香港城市大学相关招生人员表示,高考考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且内地学生对清华北大有崇拜心理。此外,香港高校收费高,即使给予内地学生部分奖学金或是津贴,学生家庭还是要承担大笔开销。因此不能简单地推断港校在内地招生“遇冷”。
选择“留守”内地的多重理由
有人愿赴香江,有人乐奔京城,各各又是为什么呢?
周权说,之前留意到辽宁状元弃港大重读的新闻,认为状元能考高分但未必都能适应香港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也担心会因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带来赴港学习的困难和问题。在不少内地尖子及其家长的眼里,全英语教学、粤语的广泛使用以及不同于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挑战都不小。
小朱是香港大学文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来自江苏南京。香港于她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有点像半个留学”。她所在的“青年文学奖协会”一共有9个人,其中7个是香港学生,2个是内地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她发现两地的观念和文化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小朱认为自己参加的是一个文学社团,在选择同学来稿的时候应该偏重于文学性和学术性。但香港的同学更喜欢口语化、轻松活泼一点的文章,他们希望有更多读者能够看懂。
这种差异仅仅是冰山一角。分析认为,赴港读书不如前几年狂热,另一个原因与部分港人对待内地人的态度有关。云南文科状元赵浩宇表示,“港人态度”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通过近年来在香港发生的导游辱骂内地游客、内地小孩在港当街小便等事件,能看出部分香港人对内地的不友好态度,所以自己不得不考虑,在香港生活、人脉、社交方面会不如在内地舒服。同时,考生和家长在高校选择上趋于理性,不再只是看重学校排名,而是注重综合规划。
有内地资深教育人士直言,港校最大的吸引力是其国际化,但近几年内地高校国际化优势日趋明显,成为吸引尖子生入读的一大原因,去了北大清华一样会有出国交流的机会。赵浩宇也认为,现在内地生到国外进修有很多渠道,这使得香港的“跳板”作用不再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