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光顾高考类博客和论坛的家长们一定知道一位受人尊敬的寸草报晖老师。她和晨雾一样,也是一位曾经的高三家长。她的孩子早已经上了大学,但是她仍然在高考论坛和博客上为我们本届家长们义务地服务着。她的特点是快捷准确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高考数据分析。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晨雾的博客也经常转帖她的博客文章,让更多的家长们受益。
本文的题目中的《1B必保是死原则》,这句话就是晨雾从寸草报晖老师的文章《一本院校大小年表》中看到的。寸草报晖老师的原话是这样讲的:
今年新政下,1B必保是“死”原则,在此基础上再确定1A冲高选学校还是稳妥选专业。
这话看似简单,但是讲出了今年北京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志愿填报的的精髓所在。北京家长们已经开始填报高考志愿了,这几天从一些家长的填报方案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晨雾就拿“1B必保是死原则”这句话作为文章标题向北京家长们再唠叨几句。
一、目前平行志愿填报中存在的误导
北京市2014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组的填报方式。在原有的第一志愿中增加了一所平行学校。第一志愿变成了两所可以填报的学校,我们常常简称1A和1B。这实际上给考生和家长们带来了好处。我们填报志愿时候不必再为担心唯一的一所第一志愿学校失误落榜而战战兢兢的了。由于有了两所第一志愿学校,1A可以适当地冲高了,只要1B能够保底。这本来是天大的好事,但是由于填报1A和1B需要具体的操作指导,于是有人提出一种理念,1A可以冲高,只要1B与1A之间保证一定的梯度就能防范风险。还有人把这种操作模式进一步“规范”为两所平行学校之间的梯度值为10-20分,也有更“保守”的说要到30分。
5月12日北京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大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同时也转引了一些专家观点。不少报纸甚至是头版头条。
下图是5月12日某报版面上的大标题:
下图是5月13日某报第一版头条的醒目大标题:
在这里的主标题都是在说高考志愿填报“难”、“复杂”,而副标题已经向家长们给出解决难题的十分明确具体的指导:两志愿相差10至20分为宜。我们并不在意这句话用词不准确的错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理解这句话的本意不是指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之间相差10至20分为宜,而是指同一个平行志愿组中的两所学校之间相差10至20分为宜。
在媒体的文章中写到:
某高校招办副主任XX建议,考生报考时应拉开适当梯度,各层次志愿之间一般在10至20分左右。
某区教育考试中心的老师在为学生和家长做填报指导时建议,1A志愿和1B志愿之间的分差最好在10至20分。
一位高三班主任告诉本报记者,学校在5月初就针对“一志愿平行”召开专门的报考指导会,“我们是指导家长,两所平行校的分差尽量控制在30分左右。”
媒体的渲染,再加上这些专家都冠以高校招办、区考试中心的招牌,足以对考生和家长起到误导作用。
真的是这样么?
我举一个近日的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家长们受到的误导有多严重。
某文科考生一模成绩一本线上35分,二模成绩一本线上45分。1A确定想冲北外,1B在犹豫报北语还是北航更合适?查2013年文科北外在京提档线632分;北语587分;北航607分。考生1A如果报北外,1B报北语或者北航,A校、B校之间的梯度25-45分。远高于专家推荐的10-20分的梯度值。这是一个很安全的填报方案吗?
考生的两次模考成绩如果直接换算成2013年的等效高考成绩就是584-594分。即便不考虑第一年实行平行志愿这些目标高校提档线上升的影响因素,考生的1A或者1B选择上述三所高校无论怎样排列,都是有风险的。考生很可能全军覆没。而2014年在北京落入二志愿或者征集志愿是一件非常惨烈的事情,几乎无校可选。
为什么两所平行学校拉开了25-45分的梯度填报的志愿却可能遭受全军覆没?
再看一个例子:
今年4月1日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组长许崇任??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节目。在谈及如何参照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问题时有一段讲话:
由于今年实行第一志愿两个学校的平行组,对于北大来说,可能会比往年有更多一点的学生敢报。根据往年的统计,以理科为例,大概最后一名录取的学生大概在北京市理科排位是700到900名之间,那说明大约有1/3够了北大录取线,但由于谨慎而没有报,所以在今年这种平行情况下,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冲一下,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平行志愿,如果填报稳妥,不会高分落选。
在此之后,各高校招办在做客教育面对面宣传本校招生政策时候纷纷效仿北大,给出了本校往年在京录取的排名。
于是,准备关注这些高校的一些考生和家长就瞄准了这些排名,用这些排名来衡量自己是否能够达到。只要能够达到或者接近这个排名,就准备用1A来冲击,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所拉开梯度10-20分的高校作为1B。例如有些市排名900名甚至1000名的考生就准备1A填报北大,1B选择人大。
我们拿北大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这样选择的结果。
北京大学理科2007-2013年录取数据统计
上面的表格汇总了北京大学过去七年的理科录取数据。我们从表格中看到,2007年北大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市排名759名,2008年北大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市排名934名。这印证了北大北京招生组组长许崇任的讲话。因此谁都不能说市排名700-900名的考生报北大就没有希望。而过去几年由于北京实行顺序志愿,考生过于谨慎都没敢报北大。2014年北京实行平行志愿,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冲一下,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平行志愿,如果填报稳妥,不会高分落选。
对北大北京招生组组长许崇任的讲话如果完整准确地理解,应当没有问题。许崇任实际上讲了两点,一是700-900名的考生可以冲北大,二是前提是还有另一个平行志愿要填报稳妥。可是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很容易重视前一点而忽视了后一点。或者没有忽视后一点,按照一些专家说的,选择与1A北大拉开10-20分梯度报1B。很自然选择人大。
我们看看如果市排名900名甚至1000名的理科考生1A报北大,1B报人大是一个什么结果。2013年北大理科提档线691分,排名552名;人大提档线680分,排名1054。2014年由于平行志愿以及北大缩减理科招生计划20名的影响,排名上升到500名以上可能性很大。市排名900名甚至1000名的理科考生1A报北大投档成功的可能性确实很小,除非他高考发挥超常。那么人大如何呢?人大2014年剔除苏州校区中外合作办学部分后的校本部招生计划也缩减了8名。再加上平行志愿的提升作用,人大提档线排名很可能高于900名。这样排名900名甚至1000名的理科考生如果1A报北大,1B报人大,即便在发挥正常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一志愿全军覆没。
北大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考生和家长们听了高校招办宣传的往年排名,按照这个排名报1A,在此基础上拉开10-20分梯度报1B,同样有可能造成1A和1B全损。每年高校招生宣传常讲一些本身并没有错误的话,但是其结果却误导了家长。比如说高校宣传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根据往年的数据,市排名XXX名的考生有希望被我校录取。。。,这话有错吗?没错。我想高校还不至于为了招生宣传完全信口雌黄,往年一定有那个排名位置的考生被该校录取的。家长们喜欢这样理解:市排名XXX名的考生可以报该校,或者被该校录取。如果让晨雾来理解高校的话,什么叫“有希望”?有希望就是“无把握”的代名词。那句话就变成了“市排名XXX名的考生无把握被我校录取”,我们就不会被误导,同时也理解了那是该校大致的门槛。
那么,对于北京的平行志愿我们到底应当怎么报才能规避风险呢?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往年我们顺序志愿是怎样报的。
二、顺序志愿是怎样填报的?
往年北京实行小平行,第一志愿实行顺序志愿的时候,考生和家长们的志愿填报思路是这样的。
看上面的图,我们引入一个“平衡点”的重要概念。什么叫做平衡点,平衡点就是考生正常发挥能够达到的排名位置。因此可以说就是我们通常根据考生的各次大考、模考的分数排名所确定的位置。这就是图中的O点。这是考生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常说的高考志愿要“知己”、“知彼”,能准确地找到考生的平衡点O就完成了“知己”的过程。而“知彼”就是要找到目标高校。怎样找目标高校?通过往年的高招历史数据,找到往年提档线与考生位置O点接近的高校。由于在顺序志愿的情况下,考生的第一志愿只允许选择一所高校,而位于考生平衡点附近的高校肯定有高有低,有一部分略高于O点,还有一部分略低于O点。如果考生选择了略高于O点的学校,位置在图中的OA之间,这就叫做“激进策略”,只要考生超常发挥,考出的分数排名高于正常发挥时候的O点才能被录取,如果考生没有考出这样的成绩就会落榜,而且一落千丈。由于惧怕风险,在顺序志愿的情况下多数考生和家长都愿意选择低于O点的学校填报,位置在图中OB之间。这叫做保守填报。
因此在顺序志愿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们是在以根据考生分数排名定位的平衡点O为中心,在从B到A的范围内寻找合适的高校。从O点向上偏离越多,风险越大;从O点向下偏离越多,风险越小。
三、平行志愿志愿应当怎样填报?
2014年北京实行平行志愿,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在原有的第一志愿基础上增加了一所平行学校,一志愿设置了两所学校。正是由于平行学校1B的出现,让我们敢于用平行学校1A去冲高。我们仍然使用一幅十分类似的示意图来说明填报平行志愿的正确思路。
看上面的图,我们仍然沿用平衡点O的概念来表述考生正常发挥能够达到的排名位置。我们会进一步发现这是考生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一个点。我们首先应当在O点的下方确定B校的位置。B点偏离O点的距离表示考生发挥失常可能落到的位置。因此OB所表示的是考生的志愿填报的抗风险能力。B点偏离O点越多,考生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因此只有构筑好了牢固的B点,考生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向上冲击A点。一种极端的情况,当B点的位置与O点重合或高于O点,B校将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了。
我们把B校选择好了之后,我们再在O点的上方位置确定A校的位置。A点偏离O点的距离表示考生发挥超常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OA所表示的是考生的志愿填报冲高的程度。A点偏离O点越多,考生就冲得越高,冲击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已经构筑好了考生可以接受的牢固的B校,考生就能通过冲击A校实现心中的梦想。一种极端的情况,当A点与O点重合或低于O点,A校实现的可能性将开始变大。
我们从这里明显地看出与顺序志愿相比平行志愿给考生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注意到我们并没有用到A校与B校之间的梯度这个概念。在平行志愿中,我们并不真正关心A与B之间的梯度,一些媒体或专家追捧的A与B之间的梯度可以说与考生志愿填报抗风险能力并无直接关系。假如A校和B校都在平衡点O的上方,他们之间的梯度值再大对抗风险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关心的是另外两个“梯度”。一个是B校与平衡点O(考生排名位置)之间的梯度,这个梯度OB越大,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就越安全。另一个是A校与平衡点O(考生排名位置)之间的梯度,这个梯度OA越大考生的冲高梦想越不容易实现。
而不少专家们为什么都在强调两所平行学校B校与A校之间的梯度呢?其实这也不是空穴来风。他们是在无意中假设了考生的A校与O点重合。换句话来解释,如果A校根据考生排名位置来选择,考生正常发挥就能考入A校,而B校仍然选择在O点的下方,那么A校与B校之间的梯度就等于B校偏离O点的距离。B校与A校之间的梯度所反映的就是考生志愿的抗风险能力。那么就没有问题了。
如果通过A校与B校之间所谓10-20分的梯度值来规避考生志愿填报的风险,必须符合一个大前提,那就是A校不能冲高,只能选在平衡点O的附近。脱离了这个大前提来大谈A校与B校之间所谓10-20分的梯度除了发生误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由此我们就看明白了我们上面的两个例子为什么会导致考生落榜。两个例子都没有顾及B校与平衡点O的关系。不知不觉中把A校和B校全部都放在平衡点O的上方,因此考生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稍有失常必然导致A校和B校都全军覆没。
四、1B必保是死原则
读到这里,我们应当明白本文选择的题目为什么是“1B必保是死原则”。所谓的死原则,就是不可商量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个原则很死,不执行必死。所谓1B必保如何实现?那就是第一,B校必须在平衡点O的下方;第二,B校偏离O点有足够的梯度。这是死原则。如果说还有一点点可商量的余地,那就是B校偏离O点的梯度的大小因人而异--取决于考生高考失常多少?相比之下A校的选择就灵活得多,只要B校选好了,A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可高可低,如果把A校看作是考生的梦想,无非就是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大小的问题。但是无论梦想能否实现,只要有牢固的B校在,就不会一志愿落榜。
举一个未必恰当的例子,一名一本线上20-30分的考生,首先选择一所一本线位置的高校作为1B(例如北方工大),1A的选择就多种多样了。如果晨雾建议,就可以选择北工大、首经贸等这个层次的学校比较容易实现,万一有失常发生,1B一定能接住。但是,如果考生执意要选择清华作为1A试图实现梦想,也许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发挥超超常呢?晨雾会劝说提醒你实现清华梦的可能性有多小,仅此而已。在今年平行志愿的情况下,你愿意这么冲那就冲吧!因为即使1A冲击失利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1B做后盾,一志愿就不会落榜。
1B必保是死原则。填报志愿还有最后两天。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再检查一下,你们的1B选校是否在平衡点(考生排名位置)的下方,是否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