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报考指导 >

人大搬到通州说法不准确 实际为拓展新校区

2014-05-1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人民大学在通州建新校区了!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公布《东校区也就是通州校区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人民大学在通州建新校区了!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公布《东校区也就是通州校区总体规划方案》,根据规划,人大新校区选址在北京通州区。另外,我们给梳理了一下,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新校区也都纷纷锁定在北京郊区。

  以前也有过关于北京高校外迁的这样一个讨论,有一部分人认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速,北京的部分高校可能会迁到河北。那么,河北究竟能否像地方规划中所想的去承接首都部分教育职能?

  人民大学回应:“搬到通州”说法不准确实际为拓展新校区

  接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她说:一些新闻标题中所说的"北京多所高校拟迁至郊区,人民大学搬到通州"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工作人员:它不是搬迁,是拓展,就是是我们的通州校区,我们现在通州校区的规划在网上已经发布了。

  按照规划,坐落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的人大新校区,占地总面积128公顷,近期规划招生2万人,远期最大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将来将与如今的西校区共同构成人民大学在北京双主校区,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除人大以外,北京还有多所高校都选择在郊区建设新校区,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新校区选在丰台王佐镇,目前学校网站上与此相关的最新消息是一则《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热力工程设计招标公告》。

  另外,北京交通大学二校区落户平谷区马昌营镇,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新校区都选在昌平。与多所高校新校区选址北京郊区相对应的,是河北对于承接首都部分教育功能的规划。

  今年三月,河北省在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由保定来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另外,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也曾就相关话题进行调查,47.7%的受访保定市民希望保定来承接首都"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功能。如今,多所高校的新校区已经锁定北京郊区,是否会影响规划的进度?保定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对于这个问题,态度谨慎:

  工作人员:这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不是个大事吗,这个大事到底怎么着,咱们现在不是还这个层面,我回答不了。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看来,教育资源是优质资源,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专业和层次,疏解给河北:

  杨保军:基础研究或者是高科技的、高技术的,还是应该留在北京,涉及到跟这些职业相关联的,就是跟工业化、职业培训的这一块就是工科或者工业化紧密相关的有一类的高校,我倒觉得是可以。

  大学外迁不像把一棵树刨起来栽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简单

  实际上,北京学校并非没有外迁河北的先例。1999年10月,位于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始奠基,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当初"10万学子,20万人口,牛津模式的职教新城"的宏伟设计并不算成功。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东方大学城"的问题根源在于,文化有根,而高校的形成也有它的自身规律,大学外迁,不像把一棵树刨起来栽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简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璋表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对高校有天然吸引力:

  张璋:因为在中国一个学校的发展其实最主要的不是硬环境,最主要的软环境,尤其是人文历史的环境,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它实际上高校是其中最主要一个部分,所以首都功能区的疏解,不是说要把它的文化和教育的功能疏解出去,它不符合咱们关于不同地区的定位。

  细化到微观层面,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交通和交流的便利,也是高校拓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中戏教师曹家麟说:因老校区过于拥挤,中央戏剧学院2012年10月,正式启动位于昌平的新校区,本科一二年级在新校区上课、三四年级回到市里的老校区,而老师们则根据课程安排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

  张璋:觉得不方便的一点,可能就是因为毕竟现在两个校区同时办公,很多的比如像学生处、教务处等等可能就需要两套班子了,这个时候可能说开会或者文件发放或者是发东西的时候,涉及到两个校区可能需要大家互相帮忙带。

  如果未来,校区与校区之间跨越了省市,那么,不管是学校还是迁入地来说,将更不会止于交通和硬件方面的筹备那么简单,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对此表示:

  宋晓阳:因为一个学校里,你的硬件条件再好,都不如你的软件条件即师资重要性,老师如果不跟着学校走,学校搬走了,这个学校就不是原来的学校了。这就会让老师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选择一个高校,除了选择这个学校本身,还有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如果确实是我爱好这个专业,我要跟这个大学走,这个学校搬迁到外地之后,除了这些硬件的基础设施,老师肯定会觉得,我从中心城市去了一个边缘城市的话,生活条件如果降低,一定要在薪酬上要给出来要高一点,学校是否能够负担起起?

  还有一个问题,老师要搬迁到外面的时候,没有结婚还好,如果结婚的话,考虑到两地分居,还有自己孩子学习的问题,这和跟你建立新校址、你重新再招募老师,和你把老校区的老师集中到一个新地方去上课,这是完全两个概念。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