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
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 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
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的统一。这一原理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具体应用。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A项是用于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B项分析的是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C项则是用于揭示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上,关键是要注意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工资形式掩盖了现实剥削关系。
对劳动力和劳动必须科学地加以区分。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此哦能够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可以看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9.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周转速度的不同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并进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恩格斯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资本是依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天生是资本,从本质上说,资本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资本概括起来不外两个部分,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马克思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4.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存在于:
A.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B.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C.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 D.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阶段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就可以提供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供和增加剩余价值。“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相对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要地位。此外,个别企业采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是一种绝对剩余价值。因为这种方法同延长工作日一样,工人也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但并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1.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的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B.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C.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D.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命题说明]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和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最具特征意义的剥削方法。
因此,第30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3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推荐阅读:
读书人网为您最新整理研究生考试信息,敬请查阅,预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