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201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分析(二)

2013-12-21 
读书人网编辑整理“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帮助各位研友轻松备考,顺利通关!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1.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二元论 D.机械决定论

  [命题分析] 这四题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都是一元论哲学。但究竟统一于什么,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它们的看法却是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观念是世界的惟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物质只是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未能对物质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

  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干、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物质和精神)。它在说明这两个本原的联系时,把精神说成是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从而倒向了唯心主义,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59题)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论证,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第57题和第58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主张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杜林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提法,含混不清,“存在”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既可赋予物质存在的含义,也可赋予精神或神的存在的含义,从而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第56题)。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9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1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1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页;《大纲解析》第11页。

  29.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惟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 D.认识物质的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现代科学表明物质运动速度最快的光运动也经历着时间;物质形态最小的微观粒子也有自身固有的空间尺度。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几何结构完全取决于场的物质分布,物质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分布越密,则空间曲率越大、时间流逝越慢。真空理论也表明,真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什么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自身流逝着的时间。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牛顿的绝对时空的观点。他把时空看作脱离物质运动与物质运动并存的东西,称之为“事物的贮藏所”,显然割裂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此观点首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是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割裂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所以29题的正确答案是A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时不可分离的。3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页;《大纲解析》第12-13页。

  37.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实践是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早的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认识的最基本的源泉和动力。它要解决的首先是人们的吃、喝、住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同时也产生着使生产得以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产实践不仅生产着实体性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发展新的生产力,而且生产着人们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物质关系与社会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9页;《大纲解析》第13页。

  38.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其中体现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的关系是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主客体关系的实质。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具体地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除人以外的一切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就被确定下来,而客体则成为“为我之物”。正因为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0页;《大纲解析》第14页。

  40.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是

  A.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 B.客观条件 C.实践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功能。

  实践不仅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客观世界的内容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对于每一时代的特定的主体来说,并不是客观世界的所有内容都能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只有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或者说,只有被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中的那部分客观世界为主体所接受和认识,并沉积、内化为意识的容量框架、纵横幅度和界限的时候,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从根本上制约着世界的二重化运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1-22页;《大纲解析》第14-15页。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和统一表现在:

  首先,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是自然生物历史的产物,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意识就其既成的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是,无论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最终都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

  其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第一,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第二,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的反映方面。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

  最后,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7页;《大纲解析》第17页。

  5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唯物辩证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第四,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题中的“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在人身之中央,是人身的主宰,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这段话就形象地说明了人的感知活动要受到意识活动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类的意识反映什么内容,不反映什么,都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这充分地说明了意识具有的能动性特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7-28页;《大纲解析》第17-18页。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