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微型电子元件的方法一般是从大块的半导体材料上切割下所需要的原料,然后在上面刻蚀出电路。美国得克萨期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安杰拉?贝尔彻等人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新研究成果使制造更复杂、更精密的电子元件成为可能。
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半导体纳米晶体是一种分子团,仅有几纳米大小,比目前微电路中使用的晶体管小得多。一块纳米晶体能够充当一个开关或一个存储单元,将它们组合起来就能制造出电子元件。但纳米晶体比细菌还小,如何对它们进行挑选、传送和拼装等工作呢?在生命体中,有时候一个细胞会发送出一个小型分子团,蛋白质则像“交通工具”一样将其运送到另一个细胞。科学家想,如果给蛋白质装备能选择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就可以利用这种机理对半导体纳米晶体进行操作。贝尔彻等人通过化学反应随机产生了约10亿种不同的多肽分子,从中筛选出了那些能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的分子,然后对这些分子进行结构改造,使其与半导体的亲和力量强。经过5轮筛选和培育,他们已经获得了能与镓砷半导体紧密结合而不与硅等其他材料结合的多肽分子。
理论上,将这种多肽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就能从半导体材料“仓库”中挑选出镓砷纳米晶体,运送到“建筑工地”,添加在未完成的“建筑物”上。如果进一步筛选出与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多肽分子,就能组成一支完整的“施工队”,从事微电子元件的组装工作。不过专家表示,这一技术离实用化尚有相当长的距离。
1.对第二、四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交通工具”指的是能将蛋白质从一个细胞运送到另一个细胞的小型分子团。
B.“仓库”指的是能够制造与多肽分子结构的镓砷纳米晶体的各种半导体材料。
C.“建筑物”指的是科学家们用纳米技术制造的更复杂、更精密的电子元件。
D.“施工队”指的是由科学家筛选出的与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多肽分子。
2.下列有关半导体纳米晶体技术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肽分子是科学家们获得的能与镓砷半导体紧密结合而不与硅等其他材料结合的分子。
B.在微电子元件组装工作中,作为“交通工具”,蛋白质必须具有对不同半导体材料的选择性。
C.对具有选择性能的多肽分子要进行多次的筛选和培育,要作结构上的改造。
D.从理论上说,只有将蛋白质与科学家培育出的多肽分子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运输功能。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半导体纳米晶体是体积仅有几纳米大小,比目前微电路中使用的晶体管小得多的一种分子团。
B.对半导体纳米晶体进行操作的原理,受到蛋白质所具有的运送功能的启发。
C.从大块的半导体材料上切割下所需的原料,然后在上面刻蚀出电路是目前制造微型电子元件的一般方法。
D.通过化学反应随机产生的,能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的多肽分子,大约有10亿种。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用多肽分子,运送镓砷纳米晶体到"建筑工地",将是今后组装微电子元件的主要方法。
B.组装微电子元件,还需进一步筛选出能与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多肽分子。
C.利用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已制造出比一般晶体管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电子设备。
D.未来的微电子元件,一个开关或一个存储单元,都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纳米晶体来充当的。
参考答案:C A D B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该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节自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1.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由后以例前”的意思是
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D.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
2.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表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3.第3自然段作者推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该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已有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B.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C.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D.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已用颜料和柔软的笔,某些刻画已具有文字的性质。
4.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原始文字。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已能解释,而龙山黑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尚未阐明。
C.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字,只是难以保留到今天。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合乎古代“物勒工名”的传统,因此它们是有意义的。
参考答案:D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