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的感染,临床较多见。外科感染按致病菌分为:非特异性感染、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
外科感染的特点:①多数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②大部分感染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③感染常较局限。
外科感染可以有三种结局:①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②转为慢性感染;③感染扩散。
(一)分类
1.按致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或一般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拟杆菌和绿脓杆菌等。感染可由一种或几种病菌共同导致,一般先有急性炎症反应,进而可致局部化脓,如:疖、痈、手部感染、淋巴结炎、乳腺炎、阑尾炎和腹膜炎等。手术后感染多属此类。
(2)特异性感染:是指由一些特殊的病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不同的病菌可分别引起比较独特的病理变化过程。
2.按病变进程分类
(1)急性感染: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程多在3周以内。
(2)慢性感染:病程持续超过2月的感染。
(3)亚急性感染: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
(二)病理生理
1.感染后的炎症反应 局部组织的破损成为致病菌入侵的门户。致病菌侵入组织并繁殖,产生多种酶与毒素,可以激活凝血、补体、激肽系统以及血小板和巨噬细胞等,导致炎症介质的生成,引起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发挥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通过释放促炎症细胞因子协助炎症及吞噬过程。炎症反应的作用是使入侵微生物局限化并最终清除,同时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的特征性表现。部分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细菌毒素等还可以进入血流,引起体温升高、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的全身反应。
2.感染的转归 感染的病程演变受致病菌毒力、局部抵抗力、全身免疫力及治疗措施等诸多因素影响。
(1)炎症局限:当人体抵抗力占优势、治疗及时或有效,炎症即被局限、吸收或局部化脓。若局部形成小脓肿,可自行吸收;而较大的脓肿可破溃或经手术切开排脓后,转为修复过程,感染部位逐渐长出肉芽组织、形成瘢痕而痊愈。
(2)炎症扩散:致病菌毒性大、数量多和(或)宿主抵抗力低下时,感染难以控制并向感染灶周围或经淋巴、血液途径迅速扩散,导致全身感染,如脓毒血症或菌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转为慢性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与致病菌毒性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灶可被局限,但其内仍有致病菌,组织炎症持续存在,局部由于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成纤维细胞增加而被瘢痕组织包围,形成慢性感染。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可再次繁殖,慢性感染又重新变为急性过程。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是非特异性感染的五大典型症状。
2.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较轻感染者可无全身症状,较重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头痛、腰背痛、精神不振、焦虑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出汗、心悸等一系列全身不适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甚至并发感染性休克等。
3.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 感染直接侵及某一器官时,该器官功能可发生异常或障碍。严重感染导致脓毒血症时,因有大量毒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进入血循环,可引起肺、肝、肾、脑、心等器官的功能障碍。
4.特异性表现 特异性感染的病人可因致病菌不同而出现各自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如破伤风病人可表现为肌肉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和其他产气菌引起的蜂窝织炎可出现皮下捻发音;皮肤炭疽有发痒性黑色脓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