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的出现标志着( )形态的形成。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2.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人力资本
3.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这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顺序性
4.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教育
5.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教育目的中的(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
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7.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 )
A.发展能力或官能 B.获得有用的知识
C.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D.建立人际关系
8.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思想的是( )
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涂尔干 D.杜威
9.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者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一种( ),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
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__________、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_________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3._____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4.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的____________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5.柯尔伯格采用____________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个体身心发展
2.德育原则
3.分组教学
4.课程标准
5.劳动技术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夸美纽斯和卢梭对“自然”的理解是一致的。
3.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4.少年期是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5.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论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王老师在晚自习时发现教室地面上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打扫,自己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劳动委员见老师走后也停止了打扫,心想放学后就该值日生值日了。不料一会检查工作的校颔导发现了班级卫生极差,给予班级以严厉的批评。
第二天有班会课,王老师决定以“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作为班训,同时结合“扫屋风波”,以此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为养成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爱劳动的良好班风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天,王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午,班会如期举行。教室墙上贴上了火红的“班训:“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同学们强烈受到了一种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劳动委员和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纷纷上台发了言,他们个个神情严肃,认为以前没有形成很好的配合,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等,纷纷表示不会让“扫屋风波”在班级中重演。
此后,班级卫生一直保持学校的先进,各方面也很有起色。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结合案例评析良好班集体的标准以及王老师组织班会成功的原因。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5.D 6.C 7.B 8.B 9.B 10.A
二、填空题
1. 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 2. 教师 3.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4. 全面主动发展 5. 道德两难法
三、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
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4.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四、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答:正确。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夸美纽斯和卢梭对“自然”的理解是一致的。
答:错误。夸美纽斯理解的“自然”包括了自然界的秩序和人的天性两个方面;而卢梭理解的“自然”仅指后者,即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是“内在的自然”。
3.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答:正确。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教学为主,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4.少年期是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答:错误。青年期是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5.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答:错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
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 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 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2.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即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六、案例分析题
答:1.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习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
这次班级有了班训,有了一个奋斗目标,并建立了班级卫生责任制来给予保障。班委会成员也通过这次“扫屋风波”,认识了自身的问题,在分工的前提下,更加相互配合,班委会具有了更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使班级很快扭转了局面,成为学校“先进班集体”。
2. 王老师组织班会成功的原因:(1)从班会的内容上看,王老师紧紧抓住刚刚发生的“扫屋风波”,并以此为主题,制定了班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以力量,催他们奋发向上。(2)从班会的形式上看,班会上贴出了火红的班训,同学们强烈受到了一种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班会让大家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