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使传统理论面对新的挑战: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一、技术差距论
1.技术差距论的提出
面对里昂惕夫之迷,1961年波斯纳(M.A Posner)在《牛津经济论丛》10月号上发表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对里昂惕夫之迷进行了解释。
2.技术差距论的主要观点
技术差距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它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
3.技术差距论的贡献
它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
它指出由技术革新引起的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能够导致比较优势从技术领先国向技术追随国的动态转移。这更切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更能揭示国际贸易的特点。
二、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的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说的主要观点
产品生命周期说的贡献
1.产品生命周期说的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说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发表的《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
2.产品生命周期说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3.产品生命周期说的贡献
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为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国在进行产品创新、或模仿引进、或扩大生产时,都要把握时机。进行跨国经营,就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
它还反映出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即创新能力,模仿能力,是获得企业生存能力和优越地位的重要因素。
三、偏好相似说
1.偏好相似说的提出
偏好相似说是由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他独树一帜将需求导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需求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2.偏好相似说的主要观点
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只适用于初级产品的贸易,不适用于工业品的贸易。而工业品贸易已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产品。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在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后再拓展国外市场。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
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愈相近,人均收入愈接近,需求结构、需求偏好愈相近,相互需求就愈大,贸易可能性也就愈大
3.偏好相似说的贡献
它部分地解释了部门内贸易发展迅速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量的原因。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学家佛丹恩、迈凯利、巴拉萨、小岛清、格鲁贝尔和劳尔德等对产业内贸易作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及偏好相似等概念解释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贡献
产业内贸易理论虽然以发达国家的贸易为研究对象,但对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地位,仅仅依靠资源丰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规模经济方面考虑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于发展规模效益显著的幼稚产业,政府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方面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五、国家竞争优势论
1.国家竞争优势论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本书,着眼点都是在竞争优势上,并联系着国际市场。
2.国家竞争优势论的主要观点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而国际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它建立国际竞争优势,而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才能获得持久的比较利益。这种国际竞争优势才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较圆满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可提供具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