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政治考前预测: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2-01-0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编辑推荐:

2012年西宁考点首次实行裸考 
2012年考研英语作文万能好句(漫画类)
管理类专业硕士冲刺的“三项注意”
神秘人士声电考生卖"答案"
2012年研究生考试7日至9日举行 专家支三招很管用
大学考研自习室设“情侣专座” 称可彼此促进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途径,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强调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①要大力培育能源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⑤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

  从特点上看,它们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都强调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都强调中国工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从体制基础、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看,毛泽东时代是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封闭半封闭封锁被封锁的国际环境下的工业化;现在的工业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信息经济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工业化。

  从内容上看,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而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活宽裕----中心环节

  生活宽裕----目的

  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准确判断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做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工作布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四)统筹区域发展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1)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

  (2)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

  (1)处理好一个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转变三种传统观念

  ①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③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