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怎么样
学校简介
安徽中医学院[英]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是安徽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和科研的重要中心和主要基地。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两所附院),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8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者280多人,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28人,享受政府津贴27人。有来自国内外的33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已形成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且有有来自国内外的30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建立了新安医学省级创新团队,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进入省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 安徽中医学院
学校规模
学校目前占地总面积328亩,分东、西、北三个校区。新校区少荃湖校区正在建设中。
安徽中医学院现有在校本专科生9884人,硕士生680人,留学生(台湾学生)82人,成教生2000余人。现有硕士点18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本科专业(方向)29个。学院创建于1959年,秉承“南新安、北华佗”的医学传统,历经50余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12个二级学院(部),2所直属附院,4所非直属附院,10个中医药研究所。、两所附属医院和一所国医堂门诊部、四个中医药高科技研究所、一所成人教育学院,近百所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有一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图书馆藏书31万册。学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首创制药工程专业,与北京、广州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合肥西区四所高校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合办学之路。1996年起获准对国外招收留学生,1997年起获准对港、澳、台地区招生。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有5个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历史沿革
安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9年,2000年省政府批准省医药学校并入该校。2005年,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被评为安徽省第七届文明单位;2006年,在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安徽中医学院
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安徽“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已经形成“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医药产业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学校积极探索复合型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加强适应能力的培养,促使单一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在认真落实学年学分制专业计划的同时,还大力开展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学术文化活动,为莘莘学子提供锤炼意志、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驰骋才华的环境。 安徽中医学院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己任,处处强调以生为本,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学校坚持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之路,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工程、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拓展工程、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持续协调发展,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等级。学校培养造就的人才,广及省内外和世界各地,发挥着业务骨干、管理中坚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学科建设
有2个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门省级重点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设有中医临床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部及成人教育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
专业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我校首批获得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5人,讲师14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4人,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主要研究方向:
①藏象理论与实质研究;
②病因病机学说研究;
③治则治法机理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④内经研究。
本学科在探索中医药学理论认识规律的过程中,注重方法学的改进,注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运用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的指标去研究中医理论,在继承名老中医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多因素复合所致病证结合实验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在同行中受到了普遍认同。学科重视从中医理论的发展源流探讨中医基本理论的实质,同时打好扎实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底,使中医学理论有一个坚实基础,以利于引导其正确发展。
近五年,本学科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约2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0余部,获省部级奖2项,其他科研奖项10余项,发明专利1项,科研成果转让1项,直接经济效益120万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4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学位点是2003年新增硕士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其中硕士8人,在读博士生3人。几十年来,学科组辛勤耕耘,代代相传,取得了丰硕成果,确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其具体运用,“立足临床,继承创新”为培养硕士生的指导思想。主要研究方向:
①仲景病证结合诊治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研究。其特色在于借助临床及文献、实验等手段和方法,全面系统整理和客观标准地揭示仲景确立的病证结合诊治体系涉及的多层次内容所涵盖的基本规律。
② 《伤寒论》、《金匮要略》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③《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著的文献学及学术思想研究;
④经方治疗疑难病症机理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
⑤外感病辨证体系及诊治规律的研究。
本学科在安徽省和国内都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内,共发表论文264篇,获省部级奖4项,出版《伤寒论通俗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内经通俗讲义》、《中医外感病学》及《金匮要略临床新解》等专著70余部。目前承担各科研项目共21项,科研经费达30万。 安徽中医学院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硕士学位点于1979年建立,由中医文献学、中医医学史和医古文等学科综合组成。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曾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完成和在研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承担教育部重大人文课题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近代医学史研究。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我国近代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近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着重研讨:
①近百年来全国及本省中西医学发展的状况,相互间关系等;
②近百年来全国及本省医学教育、医学管理、医疗机构等的产生、发展和传染病防治状况及其成效;
③全国及本省《志书》中有关卫生医疗保健等内容的整理。
2、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研究
3、中医各家学说研究
4、中医古籍语言文字研究。中医学术的发展演进与中医古籍的训诂密切攸关。主要研究目标:
①对古代中医训诂的各种体式,主要是中医经典著作的训诂要籍进行分类分项的专门研究,分析归纳传统中医训诂的条例,总结古代中医训诂学家的学术成就; 安徽中医学院②运用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辨伪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开展专题研究,辨彰学术,明析是非,以促进中医古籍整理水平的提高。
5、新安医学(史、文献、流派)研究。新安医学是明清时期兴盛于我省徽州的地方医学,以拥有众多著名医家和医著而享誉国内外。本学科在新安医家生平考证、医籍整理、学术思想研究诸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还将对新安医学文献进行全面叙录,开展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新安医学特色治法和名医代表方的开发运用与研究、新安医学与徽州文化关系的研究等。
方剂学
方剂学科硕士点是在中医基础学科硕士点方药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1989年即开始重点研究复方药理。师资梯队合理,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副研究员1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名,有多年指导研究生的丰富经验,已培养研究生多人。
主要研究方向:①方剂的文献与组方理论研究;②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③方剂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客观化研究;④方剂的方效机制及新药研究。
本学科承担有省部级、省教育厅、合肥市科委重点课题多项,获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奖4项,目前科研经费有50多万元。所使用的实验室为临床一系方药实验室,该实验室创建于1987年为省教育厅重点资助基础实验室。
科研特色与成果: 本学科在复方药理研究上已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家一级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的复方药理研究论文多篇,特别是在胃粘膜保护剂的研究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学术专著《胃粘膜保护剂的研究与应用》有较大影响,即将出版的《胃病与胃粘膜保护》一书则对临床用药有较大的指导价值。胃粘膜保护剂的研究获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硕士点建立于1986年,是我校较早获得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之一。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1人,有多年带教研究生的经验。有图书资料1000余册,每年订阅中医药期刊杂志50余种,实验室为省教育厅基础课程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①四诊客观化的研究;②辨证微观化研究;③证候规范化研究;④常见病的辨证规律的研究;⑤虚证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这些方向既是中医研究的热点,也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研究导向,有助于《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深化和对中医本质机理的研究,对推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学术影响。
80年代本学科点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脾虚症分度量化诊断”的理论,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首肯;90年代研究开发的新药“温胃舒”、“养胃舒”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进步二等奖、省科委三等奖,并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投入生产,由于该产品效果显著至今仍为该厂的主要产品之一。“中药防冻保健靴”获省科委科学进步三等奖;90年代,“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望形态”电教片获华东地区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研究课题以“阴虚症”为方向,以糖尿病、高血压为切入点进行病症结合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成果
安徽中医学院'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各类研究课题及横向合作研究课题324项、省校两级教研项目60项,科研经费3540万元,获研究成果107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51篇,编写出版论著和教材193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等大型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办刊水平位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学报的前列。迄今为止该院已培养造就万余名高级中医药人才,他们广及省内外和世界各地,发挥着业务骨干、管理中坚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形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
学院对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是安徽走向世界、开展对外交流的窗口。学院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及港台地区医学界广泛开展着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活动,对尼日利亚、阿曼、阿联酋、也门等国不断进行援外医疗活动,与美国加州育英大学、加 安徽中医学院附院拿大温哥华国际中医学院、澳大利亚国际中医学院、日本东洋文化技疗学院、韩国韩瑞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关系。自2002年起,学院与韩国韩瑞大学每年互派留学生。随着世界性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学热潮的兴起,外向型人才培养与对外学术交流、科技合作的领域正进一步拓展。
学院一直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探索复合型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加强适应能力的培养,促使单一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在认真落实学年学分制专业计划的同时,还大力开展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学术文化活动,为莘莘学子提供锤炼意志、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驰骋才华的环境。学院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各层次在校生6000余人,成人教育在校生5000多人,为适应社会对中医药和其他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学院积极挖掘办学潜力,充分整合办学资源,积极拓展理、工、管理及信息类、经济类新专业。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学校近几年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学生的食宿条件,建立完善勤奖、贷、勤、补、减制度及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力度,积极拓展毕生就业渠道,为喜迎有为青年报考就读我院做好了充分准备。
安徽是华佗医学、新安医学的发祥地,名医辈出,影响深远。我们愿为弘扬祖国医学和维护人类健康而踵事增华,建功立业。
“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学校与省内外企业建立了20多个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近900项,科研经费7000多万元,获研究成果300余项。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5年,学校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国外留学生。2005—2010年共选拔了100余名学生赴日本、韩国、瑞典留学就业。
面向“十二五”,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理念和“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进一步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继续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和谐融校”之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为创建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努力奋斗,为兴皖富民、振兴中医药事业、服务人民大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高校简介:http://www.reader8.com/exam/gaoxiaojj/ 欢迎您再次光临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