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雅思阅读和听力先从单词下手
韦氏中国学生英汉双解词典
四点托福语法备考原则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省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以此作为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主战略、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树立整体、系统理念,跳出开放看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分析对外开放的新起点,谋划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浙江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时间序列上,这是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在空间维度上,这是一个国际竞争格局的新起点;在发展环境上,这是一个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起点。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是解决诸多问题、应对诸多挑战的物质前提。因此,下一阶段浙江继续扩大开放,必须发挥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动力源"作用,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浙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从这一要求出发,谋划浙江开放新格局要把握"取向"、"互动"、"创新"三个关键词。
一、确立"一个取向"
也就是要把推进主动国际化作为新起点上浙江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自然资源贫乏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区域内部的民间力量和资本积累,实现了经济起飞,浙江的经济绩效被广泛归结为"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在内源型发展模式的主导下,浙江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来自物质资本,其次是人力资本。这契合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环境和浙江自身的发展条件,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腾飞。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把经济发展继续锁定在这样的单一路径上,浙江的前景就难以令人乐观。在目前发展水平和国际环境下,把主动国际化作为继续扩大开放的基本取向,实现内源型发展与开放型经济的融合,是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
我们所说的主动国际化战略,强调一国或地区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基础,主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国际化来推进经济质量型增长,是一种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放;不同于仅仅重视国际市场需求,主要通过外贸活动来实现经济数量型增长,单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战略"。对浙江来说,正确把握"主动国际化"的涵义,最重要的是:(1)必须以保持和提升民营经济优势为前提。所谓"以民引外"、"民外合壁",必须以民、外"双赢"为目标。(2)必须以内源型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相融合为首要目标,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提高浙江本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3)必须把利用外资的政策取向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防止以无节制的优惠政策追求利用外资增长。讲求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如扩大与本土企业的产业联系,促进产业升级,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等 。
二、形成"三个互动"
一是形成对外开放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工业化不仅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还意味着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的过程。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主要动力是工业,开放和引资的主要领域也在工业。要推进对外开放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利用国际资源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是强化传统优势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培育新兴制造业和原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效开发效益农业。
二是形成对外开放与新型城市化互动。经济全球化使得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得城市成为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核心。当前,浙江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5%("五普"口径),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趋势日益显现:一方面,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领导、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其影响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要推进对外开放与新型城市化互动,重点是培育若干具有国际性功能的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都市经济圈,带动全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三是形成对外开放与新型市场化互动。全球化条件下,市场化的实质就是运用市场手段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化进程位居全国前列,但也面临着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从内部看,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各种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从外部看,进入全球市场遭遇到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较大障碍,"两反一保"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要推进对外开放与新型市场化互动,重点是继续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消除各种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实现与全球市场的对接,进而在全球范围内真正有效配置资源。
三、推进"五个创新"
一是推进产业组织创新。特色块状经济是浙江发展最具个性的产业组织形态,已成为浙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但在全面开放背景下,这些特色块状经济如果仍然停留在目前发展水平,则难以支撑起经济强省这座雄伟大厦。要立足块状经济基础和港口、市场网络优势,突出以国际化尤其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带动浙江产业创新,实现从单一的制造优势向全面的制造、研发、营销等优势转变,实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上溯,推动特色块状经济向国际性产业集群转型,成为浙江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力量。
二是推进空间结构创新。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缘起于农村工业化,县域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结合点",在全省空间发展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并集中体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顺应这一趋势,从浙江实际出发,要进一步突出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导入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加快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成为浙江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形态。
三是推进功能载体创新。建立开发区是政府推动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开发区在浙江的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应当在把握经济国际化进程与自身发展演变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施功能转型和优化组合。要重新定位开发区,实现从"三为主,一致力"(即以发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器"、新型市场化的"实验区"等角色转变。要重组开发区体系,依托中心城市构筑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开发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内外资集聚平台;强化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开发区,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制造中心的核心区块;培育一批以城市为据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区,成为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形成定位合理、布局协调、有效分工的全省开发区网络,成为浙江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观念得到普遍认同,缩小了浙江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体制落差,同时,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从国有企业转向国际跨国公司、省外民营企业,浙江企业所具有的灵活经营机制优势大幅度弱化。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融资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成为浙江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动力。
五是推进市场主体创新。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水平是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基础和关键,浙江要继续扩大开放,首先必须推进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浙江企业历来以"铺天盖地"著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不抓住机遇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浙江经济就难以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从浙江的实际看,企业的规模小而散,分工协作范围小、水平低,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竞争能力。因此,尽快组建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济技术实力雄厚,集产业、科技、商贸、金融于一体的能真正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是浙江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实现这一战略,在宏观上,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在微观上,大型企业集团应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以多层次、逐步渗透的方式扩大国际经营,同时强化扩张发展意识,敢于和善于采取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战略,加快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成为浙江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