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商业布局与区位决策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浅论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保护
自顺治元年清兵入关,满清王朝即开始了对整个中国的长期统治。为了适应关内汉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满清统治者继承了大量明朝的制度,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也创建了一些新制度,如康熙三十年后就出现了一种特有的上行文——密折。
密折实际上仍然属于奏折的范围,因具有保密要求而被称为密折。该种文书发源于康熙朝后期,兴盛于雍正朝并形成了完备的密折制度,到乾隆朝仍广泛使用,至嘉庆年间日趋减少。康乾时期是清朝统治的代表时期,此间国力强盛、国务甚繁,而这些事务的书面载体之一就是密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清代公文的主体,也是区别于前朝公文的一个重要标志。
密折也作“密摺”,折是折叠之意,因用折叠的纸缮写而得名。每一折纸数不一,少则一张,多则十余张。密折能舒展叠合,使用十分方便。根据奏事的不同,折纸分为素纸、黄面黄纸、黄绫面黄纸、白绫面白纸四种,一般陈事多压迫能够素纸。密折外还须有封套,封套上书有“密”、“密奏”或“密折”等字样。为保密起见,雍正时期还用锁匣呈送密折,君臣各持一把钥匙,这样就可以确保文书的安全。
清朝初年沿袭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内阁承担着一切具体行政事务的办理工作,包括京内外大臣的上奏,皇帝颁布的各种制、诏、诰、敕,都由内阁中转。因此,内阁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各种势力所看重,而成为结党营私,掌握票拟的工具,严重影响了皇权的统治。特别是康熙子嗣众多,争夺皇权的斗争几近白热化。为更多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民间动态,康熙便命令一些亲信随从用密折向他报告,直达御前。雍正时则更加积极地推广严格的密折制度。军机处虽然逐步取代内阁成为皇帝的御前秘书机构,但密折作为上行文的主要形式,因为由上书官员亲自书写、直接送至奏事处进而呈送皇帝,省去了若干中间环节,而不致经多人转手泄露内容,所以在国家文书工作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密折均是面呈君王的。康熙时只有如李 、曹寅这样的亲信才可以上奏,雍正时获准密奏的官员的范围有了极大的扩展: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大员,甚至一些道员、知府也获得了该项权利。这样就使得皇权的网越撒越大,有利于皇帝全面掌握全国的情况,。
密折“直达御前”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多与君王有关,按内容性质大致可分为请安奏、谢恩奏、缴批奏和陈事奏四类。前三类多用于官员向皇帝表达个人意愿,是亲信与皇帝之间的非正式沟通,第四类“陈事折”则具有丰富的实质内容和意义。如康熙中叶以后,江南多地,曾令李 :“今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语,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以后,曹寅、李 就上奏了太仓起事、张念一聚众起事、江南科场案等事件,使密折成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有力工具。雍正时的保密性进一步加强,因而其内容多了对官员的考察、监督,“不特尔闽省事情,即别省吏治、戎政以至廷臣臧否,朕之一切举措或得失,但有所闻,不必待访的确,先即密奏以闻。”臣僚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别人所奏之内容,因而每个人不得不小心谨慎。据《雍正朱批谕旨》载:“……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达下情,洞悉庶务?”于是,从天候、粮价、水利到政绩考核、官员弹劾,甚至是鸡毛蒜皮之事,无不进显,无人不在君王控制之下。
无疑,所涉人员的广泛,所涉事由的广泛,使得密折这一文书形式在封建传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密折可以使下情有效上达,书记君主能尽可能全面、即使地了解地方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这就为其调整治国方略、人事任免提供了有利依据。其次,密折打通了臣下与君主之间的障碍,使言论能够直接传给皇帝,给臣属以直接与皇帝对话的机会,有助于整个封建统治内部的团结和思想、政策的一致。再次,密折的使用缩短了公文传递的周期,消除了内容被泄露纂改的可能性,有助于整个行政体系的高效运转。
总之,清代的密折不仅有效地承担着清代政治统治的历史重任,也为我国现代文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