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只有高中才会有的事
青少年需要学点性知识
高考志愿容易被误解专业
一、基础建设阶段
通过广泛培训、专业人才引进、资金渠道解决、管理组织模式确定和运行、总体设计方案制定、环境信息管理办法颁布和执行,开发和推广部分重要应用软件(如排污收费软件单机版等)、在不涉及现阶段具体业务流程的领域中广泛引入信息技术(如环保多媒体汇报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内部信息查询系统)等手段来逐渐解决信息意识、组织模式等一系列瓶颈问题,为下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阶段时间长短应根据各市具体特点确定。
二、广泛应用阶段
在这期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将快速全面渗入各环保流程,但是其实质仍是手工流程的计算机仿真。这是一个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环境管理不断冲突和相互融合的阶段,信息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传统环境管理的优缺点将会得到全面、深层次的暴露同时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内部引起思考。管理改革、业务流程重组等议题讨论开始广泛、基础研究出现结果和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将是第二阶段结束的信号。
三、业务流程重组阶段
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使管理变革与信息技术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既能使环境管理实现现代化,又能使信息技术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最终实现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和质量这一目的。在第三阶段,每取得一点点进步都将会实现较大效益,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管理体制将进一步走向高效。例如深圳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一些城市建立了现代、高效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先进、实用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我国许多城市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信息化建设,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成功的例子并不多,普遍现象是“一流的硬件、二流的软件、三流的应用”,大量昂贵设备被迫闲置、高额资金投入没有得到预期回报,负面影响极大。实施城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需要大量各类宏观和微观环境信息支持,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各类环境信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环保部门收集和分析处理环境信息的手段比较落后,这既不能满足各城市环保部门环境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和各城市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的开展。
杭州市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如在1994 年杭州市环保局就开发DOS 版的排污收费软件并推广使用,1996 年杭州市江干区环保处研制开发了适合区级综合环境管理业务软件并开始运行。杭州市在城市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仍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不是急于全面铺开各项工作,而是集中一切资源使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做到位。1998 年初杭州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并完成了局机关大楼计算机通讯网布线工程,启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1999 年结合“一控双达标”工作完成杭州地区计算机联网,并完成了杭州地区环境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和环境信息数据处理中心机房装修和改造工作。由于这几年采用循序渐进
战略,结果以较小代价就基本解决杭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许多瓶颈问题,为今后环境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前由于没有环境监测网络,环保部门为了监控污染源,工作人员要奔波在各环保监测点,费时费力,而且还可能测不到位。为了解决实时监控难、达标排放监控难等难题,绍兴市环保局希望通过实时图像传送方式对全市污染源进行监控。2005 年10 月,“绍兴市污染源在线视频监控网”首期工程完工,包括绍兴市环保局监控主监控中心、两个水污染源监控点以及1~2 个大气污染点。今后还将把全市其他污染源逐步纳入实时在线图像监控。
绍兴市环保局的电子监控显示系统与全市各污染企业的电子眼监控系统通过光纤网络连接,组成一个高速视频监控网络,实现对所有监控点进行全天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及录像取证。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直观而迅速地掌握企业的治污排污情况。指挥中心通过对污水和大气状况的图像集中监控,配合巡查车辆的定点监控及流动监控,建立了全区城管系统的执法监控网络,提高了污染源监控工作的及时性、处理问题的时效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