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抓住自己的风筝
爱看热闹的商业奇才
没有翅膀也可以高高地飞翔
当前进入侗乡,不论哪个寨子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象宝塔又象亭阁,雄伟壮观而又玲珑雅致的鼓楼。鼓楼立于寨子中央,周围簇拥着一排排侗家木楼,象一蓬蓬茶叶,把一朵荷花高高托起。这是一幅富于民族特色的图画。难怪诗人们声声赞道:“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走近鼓楼细看令人赞叹的是鼓楼的精妙建筑技艺。硕大的侗寨鼓楼,整座楼身结构用一颗铁钉,全是杉木凿榫衔接;大小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不差分毫,结构异常严谨。楼分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象亭子,上半部象宝塔。下半部用八根柱子竖起,内柱外柱各四根。内柱是主柱,用合抱的大杉木直顶楼梁。外柱是副柱,比较矮小,座落在内柱的同一方位用以支撑层层亭檐。上半部是重檐斗拱,一般为四角形或六角形,也有八角形的。檐的层数一般一层、七层,也有九层,多至十一层的。楼下身是正方形厅堂,约二至三丈见方,厅侧架一牛皮大鼓,厅中间用石砌一个大火塘,四壁镶板和栏干,设坐位,可容纳一二百人集会。楼高一般十至十五米。楼檐雕龙绘凤,画花饰锦,檐角高高翘起,势态如飞似跃。楼尖顶处,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鹤等象征吉祥的造型。鼓楼集宝塔和亭子的优雅于一身,既有宝塔的壮观,又兼有亭子的清雅,从而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
鼓楼始建于何时?为什么要修鼓楼?侗族无文字记载,无史料考证。只听白发老爷爷说:老辈人告诉他们,从有寨子起就有了鼓楼。他们从懂事时起,就一直在鼓楼里听歌师唱叙事歌,听老人讲神话传说,听“月也”对歌,看芦笙比赛……
关于鼓楼的传说,有下面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侗寨,寨上的人尚武好义,邻近的寨子遭土匪劫掠时,他们常常去救援。寨上有一位聪明能干的姑娘,名叫姑娄娘,她的美丽远近闻名。有一个土匪头张土漏既恼恨这个寨子,又心贪这位姑娘,倘若不交,烧寨杀人,石头都要过刀。寨上一片慌乱,寨老们迟疑不决。姑娄娘家献了一条计策。寨老们只得依计行事,答应献物献人,请进寨来欢宴。张土漏不知是计,欣然率领匪众进寨。他们见寨门大开,寨巷灯光灿灿,寨老躬身相迎,便得意洋洋走往寨心。刚到鱼塘边,突然四处“乒乒蓬蓬”鼓声在作,回身寻找寨老,寨老已不见了。张土漏不敢往亮处行,只往黑处冲,却正中埋伏,被杀被俘。原来这都是姑娄娘的妙计,她率领姑娘,掌击蓝靛桶里的水,声如击鼓,迷惑匪徙,后生英勇杀敌,终于保全了寨子。事后商议,建楼置鼓,击鼓报警。
这个故事,途述了鼓楼和侗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鼓楼在侗家的实际生活中,首先是政治生活中心。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侗乡还处于“款乡”制度时,鼓楼就是制订和执行“乡规款约”的活动场所。如果有外敌侵犯、鼓声一响,众人往鼓楼集中,出师抗敌。后来,随着封建制度在侗乡的发展,鼓楼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行使封建礼教,大鼓一响,众人被召往鼓楼,在这里按照封建规矩处罚叛逆者。国民党政府在这里串通侗族中的上层势力统治侗族人民,鼓声一响,众人被召往鼓楼,被逼出粮出款出丁。在漫长的旧社会里,鼓楼鼓励声一响、淹没了万家欢笑。有一首民谣唱道:
鼓楼鼓声响,
侗乡泪千行,
官家山霸逼租税,
穷苦人家愁断肠。
解放初期,大鼓一响,侗家男女老少喜笑颜开,迎接党中央派来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和亲人欢聚在鼓楼。接着,又在鼓楼欢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侗家对鼓楼有特殊的感情,修建鼓楼异常热心。不论工程多大,耗资多少,全靠募捐解决,有木捐木,有钱捐钱,有力捐工,唯力是尽。连领近村寨也都乐捐相助。鼓楼建成后,全寨推选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壮年人看护,侗语称谓“公逊”爱楼如家,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把鼓楼理得干干净净。夏日炎炎。一桶桶清泉水挂在楼柱上,供人们解渴,数九寒冬,树蔸堆满火塘,燃起篝火,鼓楼里温暖如春。
侗乡鼓楼美,美在它雄伟壮观的华美,美在它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中心。每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七,千村百寨,成群结队,相互访问,到鼓楼唱起“耶铺”(即“赞贺耶歌”),赞美鼓楼绚丽多姿;赞颂老人们健康长寿;祈祝风调雨顺,林粮丰收。鼓楼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欢笑。每年冬天,香糯禾挂上 “禾廊”了油茶子“上榨”了练歌的季节到了,鼓楼里夜夜灯火辉煌,老年人在这里教歌,成年人在这里唱歌,小孩在这里学歌,为开春“月也”(即集体外出访问作客)作准备。那悠扬婉转的笛子歌,铿锵轻快的琵琶歌,抑扬顿挫的多耶,经久不息地萦绕在鼓楼四周。鼓楼,这个诗歌的摇篮,把多采多姿的侗歌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当芦笙季节到来的时候,后生们从山上砍回金黄的笙竹放在鼓楼里,从远处把最好的“桑伦”(造芦笙的师傅)接到鼓楼里,客寨的笙队来寨芦笙了,百十把芦笙,百十个后生,迈开矫健舞步,在鼓楼坪上围着圈子踩堂起来。盛装打扮的姑娘们,高挑茶油灯,团团围住客寨笙队。她们在照意中人,也在相意中人。灯光迷离,舞步轻盈,不时,姑娘夺下某个后生插在笙尾上的一株花草;后生有意地拂灭某个姑娘手上的油灯……鼓楼不仅是轻曼舞的舞台、音乐厅,也是年轻人播种爱情种子的乐园。在“月也”的季节里,友寨大帮客人集体来作客了,热情好客的侗家,在鼓楼坪上摆起长长的餐桌,人们拎篮提酒,携来百家饭菜,盛情款待客人,侗语称为“腊也”(即合伙请客)。酒歌此起彼伏,有老年人相互祝福,有男女青年互相劝饮:
蜻蜒落在哪里,哪里亮,
水獭钻进哪里,哪里水声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