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利亚鲁金斯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1、民族——(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民共同体。
(狭义)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是壮族、满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我族是珞巴族。高山族在我国台湾省。
3、中国人口分布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4、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回族;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在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
5、中国各民族,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6、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特征:A集体性 B传承性与扩布性 C稳定性与变异性 D类型性E规范性与服务性。
对待民族的风俗,我们都应该持尊重期“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民俗分类:
A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B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
C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
D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
8、节日,又称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中国岁时节日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萌芽时期,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A神话传说的嵌入(七夕节);B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元霄节);C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端午节);D宗教节日(中元节);E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春节)。
节日按内容分为:生产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
节日的特点:A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B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C节日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9、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戌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主要居住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汉代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遂有汉族之称。
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
10、春节俗称“年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纪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11、元霄节的主要节俗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灯节”。道教则称为“上元节”。元霄节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
12、《岁时百问》去:“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到唐代,玄宗于公元732年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将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两日。清明节民间还有戴柳、踏青、游春等习俗。
13、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由于古人有在当日用兰草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称“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
14、中秋节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
15、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真正形成一个民族是在明朝。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回族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回族历史上著名人物有:七下西洋的郑和是回族航海家;回族建筑学家亦黑迭(die)几丁设计的元大都,成为北京城的刍形;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回回历,制作了浑天仪、方位仪、天球信、现象仪等天文仪器。
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上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但布局和装修仍独具民族风格。
教坊制度——是回族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地域性组织制度,也是回族聚居的社区制度。
回族少女戴绿色盖头、媳妇戴黑色盖头、老妇戴白色盖头。
回族饮食禁忌:A严禁食猪肉B不吃马、驴、骡、狗肉C不食用自死的动物以及动物血D禁食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和没有鳞的鱼E禁食非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牲畜。
16、“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 明朝也设置了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藏族最常见的礼节是敬献哈达。哈达颜色多白色,象征情意纯洁。对于尊长,献哈达者双手要举过头顶,躬身,将哈达捧到尊者座前或足下。对于平辈或下级,可将哈达捧到其手上或系在其颈项上,表未问候和祝福。
藏族有自己的历法,藏历始于1027年,以11月1日为新年。藏族的主要节日有雪顿节、望果节、酥油花灯节、沐浴节和驱鬼节。
雪顿节又名藏戏节。“雪”藏语为酸奶子,“顿”藏语为宴的意思,即吃酸奶子的日子,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身穿盛装,看戏饮茶,唱歌跳舞,摆摊设棚,纵情娱乐。
望果节又称旺果节,“望”藏语指田地,“果”藏语指转圈,是藏族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藏族佛像、佛寺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法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等物被视为圣物,忌别人随便触摸;
转经筒、转寺院、啊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藏族的葬式分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种
17、蒙古族始源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公元12世纪,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统称。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后大都改信藏传佛教。
《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英雄史诗之一。
那达慕——蒙古族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年一次,多在夏秋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赛马、摔跤、射箭为男子三项那达慕,还有现代娱乐项目首当其冲开设贸易市场等。
蒙古族崇白崇九。考/试大/蒙古族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忌讳坐蒙古包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蒙古族的葬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
18、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伊斯兰教节日也是维吾尔族的盛大节日。
20、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文使用拉丁拼音文字。
壮族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祖先崇拜占重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神位;道教、佛教自唐宋以后传入并影响壮乡;近代以来,有部队发壮族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壮族节日有“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是日(农历七月十四日)。此外,壮族还有以祭祀牛神为主要内容的“牛魂节”。
壮族忌食牛肉和蛙肉。
21、东乡族自称“撒塔”,即“撒尔塔”。1949年前所谓的“东乡”,线性属地域概念,它源于河州(今临夏)群众对河州所辖四邻地域有东乡、南乡、西乡、北乡的习惯称谓。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东乡族的民歌“花儿”,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形式固定,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东乡族文学创作中最著名的是一首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这部长诗共五六百行。
22、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儿”。历史上曾称为“黄蕃”,1953年,经人民协商讨论,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民族的名称。
裕固族源于唐代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裕固族的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一日三茶一饭”是裕固族饮食的特点。裕固族一般忌吃驴、马、鸡等“尖嘴圆中蹄”之物。
裕固族最早信奉萨满教,明、清以后至今,藏传佛教成为裕固族信仰的宗教。
裕固族和藏族都信仰藏传佛教,但又有区别:A藏族只有活佛才转世,而裕固族地区堪(kan)布也转世;B裕固族地区藏传佛教和萨满教互不排斥、互相默认;C藏族地区的喇嘛不准娶妻生子,裕固族地区的喇嘛娶妻生子并不被认为是违犯教规;D裕固族地区的寺院还积极兴办学校教育。
裕固族的禁忌较多,如六月、腊月不动土,不做泥活;平时不能随意打井掏泉;禁打旱獭;晚辈禁叫长辈的名字;客人进帐时男左女右分坐;主人请客人用餐时,客人不能走动。
23、保安三庄即现在保安族居住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腰刀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保安族合民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经济特点:保安族是个以农为主的民族,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花椒等。保安族聚居区还有黄铁、铜、石英等矿藏和党参、大黄、白芍等名贵药材。打制腰刀是保安族的一项主要的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