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会考试 > 注会考试 > 财务成本 >

《财务成本管理》高分技巧:五要五不要(4)

2010-12-14 
读书人导读: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高通过率、低认同率,到现在的低通过率、高认同率, 注会考试已经逐渐稳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注会考试依然会稳定在低通过率的特点上。

  在复习备考中,我还总结了"五不要",相对"五要"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很多的现象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一不要”过于“发散”

  在财管的学习中,不要过度地使用"发散思维".

  1、教材。教材中的很多原理和公式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实务中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教材在表述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进行了假设,对某些条件进行了默认,表述的是"大多数"的情况,如教材中求债券的价格,就隐含了"价格等于价值"这一假设;再如去年考题中成本的一道多选题,"操作不当造成的产品损失,计入产品成本",很多同学就考虑"特殊情况",如炼钢车间炼钢,由于工人的造作不当,造成整炉的钢水报废,如果计入产品成本,那不是当期成品成本畸高吗?这样的问题,考虑得确实没错,但是就考题来说,显然考虑过多,这并不利于我们解题(成本管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管理人员的工资是约束性成本这一结论,在某些企业并不一定成立);

  2、和别的科目相结合。有的同学同时报考了几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把不同学科的问题进行交叉理解,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不好,不仅会给自己造成理解上的迷惑,也不利于我们掌握相关科目的精髓。如财管中介绍了一个"贴息法",而在经济法中,规定这种方法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再比如在筹资决策中的租赁决策,很多同学试图通过会计分录来揭示财管决策的实质,实际上这是徒劳的,因为会计分录中并不体现折旧抵税、折现率等重要指标,如果仅仅以会计分录来考虑财管问题,就会"舍本逐末",因为分录上不反映的东西,恰恰是财务决策中的"重点内容";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如成本管理中利用的科目,很多是新准则没有的;财管教材上的内容有的甚至和会计上的提法相矛盾。所以,学习不同的科目,就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完全没有必要"交叉理解".

  3、和实务结合。很多同学想通过学习以"学以致用",这是一种好的想法,财管教材上的某些知识点确实也可以达到此目的;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教材中仅仅是描述的"一般"情况,而我国企业面对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就教材的内容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都能行得通,况且,教材中有的知识点是引进西方的观点(有的甚至就直接把西方的某些表述翻译过来,完全不结合我国实际),这要和实务结合起来,实在很难。对于这种知识点,只需要记住教材的表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入研究(那是经济学家的任务,可不要抢别人的饭碗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