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兴办实业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1899年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1901年办了面粉厂和通海垦牧公司,1903年创办轮船公司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先后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在教育上: 张謇主张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并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口号。
(2)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清朝时强迫人们剃发留辫。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随后大部分男子剪掉辫子(提示:辫子象征清王朝的统治,剪辫子反映了反封建性质)。易服饰: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废止,新式服装如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流行。服饰的变化,适应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行动更加方便,满足了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使生活多姿多彩。改称呼:
叩头--点头鞠躬--握手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表明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7.科技与思想文化
(1)魏源、严复的思想
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军事,总结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长处,用以抵抗西方的侵略。主张设厂制造舰船枪炮,学习西方养兵练兵的方法,培养掌握技术的人才,鼓励学习科学技术,改革科举取士制度,设立翻译馆,翻译介绍西方书籍。《海国图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和了解世界有重要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严复,福建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维新派代表之一。在他译述的著作中,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写的《天演论》在当时影响最大,介绍了进化论观点。他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认为中国不求进步必然灭亡。影响:对当时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2)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维新变法运动中,1898年光绪帝批准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中国现代史
(1)《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953年-1957年,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完成时间和意义: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农业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工业大跃进中的全民大办钢铁,是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内容。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农村劳动力大炼钢铁,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兵学商相结合,政社合一,把它作为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基层单位(性质)。 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意义。1978年12月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②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全会决定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撤销错误文件,肯定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错误结论。
历史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②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④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1978年,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意义: 把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以后,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实际上不存在。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放权让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国家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政策。地位:像上海宝钢等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国有经济掌握着钢铁、石油、电力、铁路运输以及银行等经济命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3)经济特区的设置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邓小平,1980年建立了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的厦门市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特点: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国家还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沿海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地带。20世纪90年代,设置浦东新区,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地区经济发展,1992年,开放了成都、昆明、南宁、长春、西宁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构成了内地全面开放格局。从而构成的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对我国的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①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认为,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确定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第一步目标、第二目标已实现。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5)邓小平南方谈话
内容:①必须坚持基本路线;(2)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3)姓社姓资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5.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我国已建立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一国两制"
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内涵:"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回归。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了解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绝局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人员往来频繁,不仅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情感,加深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谈判时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后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将它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去,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美蒋特务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会议期间,美国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挑拨离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倡议,为会议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冲破了美国设置的重重障碍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尼亚等23国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中美、中日建交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意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性经济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科技、教育与文化:两弹一星、航天技术、籼型杂交水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我国在本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
1980年5月,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 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
20世纪50年代,我国成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矮秆良种;1973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增产品成3亿吨,并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