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一、 形势对口译课的要求以及口译课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国际交流中来,亲身感受到掌握一门外语的必要。英语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外语,是因为目前全世界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以英语为母语(Native Language)或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还有更多的国家是把英语作为外语(Foreign Language)来使用的。所谓第二语言就是说在行政、商务、社会活动或教育等领域使用英语,英语和母语并用。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等。在这些国家里,政府文件、洽谈生意签订的合同、学校里使用的教材甚至讲课等都用英语。据统计,到20世纪晚期,以英语为母语的有3.5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有七亿多,把英语作为外语来使用的有10亿之多,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就包括我们中国人。
国外学者曾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一般成年人中调查他们全部的语言活动,发现他们的“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只占9%;这是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的情况。作为外国人使用英语,这四项活动所占的比重肯定不同;同时,我们中国人听、说、读、写英语的比重也因各自工作的性质和使用英语的目的而异,有些人不和外国人面对面地打交道,用英语可能更注重读和写。但是,学习任何语言,都应该注意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因为他们起互补作用。就翻译而言,虽然口、笔译有所不同,笔译训练有助于口译。因此我们要求学习口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笔译基础,并能够用英语口头表达一般思想。也就是说,口译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只懂一点英语的初学者可能胜任的。
常听一些懂外语的人说,只要中英文都好,翻译肯定没有问题。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毫无疑问,如果你的两种语言基础都好,成材会更快。不过,把母语汉语学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说掌握一门外语了。因此,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很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除了语言因素外,直接影响到口译质量和效果的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比如生理、心理的状况等等。
二、 口译的特点
我们之所以要求学生在上口译课前先学笔译,是因为笔译和口译有共同之处。二者的操作过程都是首先理解原文,经过分析,然后重新组织,最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笔译和口译都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宽广的知识面和高度的责任感,但口译的翻译过程中还涉及听力、记忆和口头表达;同时,口译是需要当场、即时完成的,译员通常听到的是只讲一次、不再重复的话语,他在正解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译员不大可能、也不容易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查阅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出错,即便有可能在事后纠正,仍然比较麻烦。因此,较高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宽广的知识面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三条对口译工作者更加重要,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口译课的教学重点和方法与笔译有所不同。
和笔译相比,口译的不利条件或困难多一些,但口译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如说话者的声音、语调、手势以及面部表情都有助于译员理解说话内容。从说话者的语调中译员可以判断这是讽刺、玩笑,还是肺腑之言。说话者眨眼示意(wink),或将食指和中指交叉(cross one’s fingers),或作引号状,都具有言外之意。在非正式场合或在场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译员还可以请说话者解释或澄清某点,这是一般见不到原作者的笔译工作者所不具备的条件。
三、 口译的标准
由于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同于笔译工作者,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推敲,因此不能要求口译译员像笔译一样无遗漏地传达原文,不能要求他既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表达出原文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甚至表现手法(比如原文是韵体、使用排比手法等等,译文应尽量体现)。对口译的要求是快、准、顺。“快”指的是说话者话音一落,译员就得把他讲话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对方。“准”指准确地把最基本的、实质性的内容译出,即说话者的观点、要点,包括数字、日期、地名、人名以及人的职务或职称等等,而不是译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顺”指语言顺畅。由于交谈双方全靠听译员的话来获取信息,如果译员口译不顺,交谈双方或一方听不懂,就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增加交流的困难。笔译却不同,句子即使很长、语言不顺,读者一次没有看懂,还可以反复看。因此对口译译员来说,“迅速、灵活”比“完美”更加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灵活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任意发挥,任意删减或增添,要以忠实于说话者的中心思想为原则。这就要求译员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较好的汉语和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应变能力,学会在口译时灵活运用释义、意译,也就是用paraphrase(释义,意译)的办法,尤其是当遇到困难,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时,译员只能借助释义。无疑,这样做往往难以体现原话的风格和精彩之处,但对口译来说,这是在所难免的。
四、 口译译员应有的素质
口译译员的素质是由口译的特点决定的。口译首先要通过听来理解原文,然后需要分析,重新组织,最后用另外一种语言口头表达出来。对口译译员来说,听力,即Listening Comprehension,是第一关。他首先要能听懂不同国籍的人所讲的英语,同时还必须熟悉我国的一些方言。一般说来,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如印度人,由于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都使用英语,通常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但往往受其母语的影响,带有口音,如th和d的发音不分,他们说“thirty”听起来像“dirty”,给口译带来困难。我国有些方言也可能造成误解,如南方人的“日”(读作/ni/),北方人听起来像“年”,四川人的“鞋子”听上去像普通话的“孩子”等等。由于课时有限,这些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训练,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课下自己找机会多听,以便熟悉各种口音,这也是口译译员的基本功。
除了难懂的一些方言外,口译译员感到困难的还有专业性比较强的,或是语言难度大的话题。比方说,有关干细胞治病的原理涉及许多医学知识,孔子、老子的思想涉及文言文的口译等等。一般人恐怕连听懂这些都困难,更不要说翻译了。因此,口译对译员的知识面要求很高,译员的百科知识越丰富,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当然,译员在接受任务时一般会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准备得是否充足就取决于他获取资料的能力。
口译译员从听懂一方的讲话到翻译成另一方懂得的语言,尽管时间很短,却经过了理解分析、记忆、重新组织的复杂过程。所谓理解分析实际上就是抓中心思想、抓要点,尤其是较长的发言,需要首先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口译译员有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中心思想、要点抓住了,记忆就会变得容易些。记忆力是口译译员需要培养的基本功;工作时他有时主要靠记忆,辅之以笔记;有时可能没有条件记笔记,只能靠记忆,比如在行进中做口译。口译译员还需要有这样的本事,即不但能迅速记住一方的讲话,而且在翻译后还能迅速忘记刚刚译过的讲话。学会这点对排除干扰很重要,如果译员总是想着刚才翻译的不尽人意之处,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听进后面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