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秘书资格 > 报告总结 >

秘书论文:古代帝王对公文文风的影响

2010-09-03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不论是公务文书或是私人文书,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时都有一个文风的问题。简而言之,也就是指写作中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风气。公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 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不论是公务文书或是私人文书,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时都有一个文风的问题。简而言之,也就是指写作中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风气。公文的文风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不但和作者本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有关,更主要的是公文所服务的对象。因为公文不同于其他为了“抒怀”的文学作品,公文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功利性。那么公文服务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改朝换代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就是皇帝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中国的官制尽管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体制,始终是以皇帝为核心,紧接着以"金字塔"政治框架型开始开展国家管理,其实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皇帝的秘书即封建官吏性秘书,与此同时,皇帝对公文的影响也就有了绝对的权威。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以“焚书”、“坑儒”政策,实行他的愚民政策,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公文的文风并没有像秦代的文学一样陷入低谷,反而是实现了文风的展。在吞并了六国以后,于丞相、御史议帝号一段文字,罗织六国罪名,出语专断,霸气十足:
  异目韩王钠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和众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儿息兵革。赵王使起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柯为贼,兵吏诛,灭起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春秋战国,割据兼并,本无义战,秦归咎于人,剧道德为己有,非战胜之国,不能如此。其下,秦始皇又自谢诩“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伏起辜,天下大定”。自大狂傲,溢于言表。这样的文字,既有战国之文的逞凶作风,又有法家的峭刻峻直,更有开国君主的不可一世,即古帝王文章亦不复多见。
  王绾、冯劫、李斯等人的应对之策,俯视天地,独尊人皇,亦见开国之臣的妄自尊大心态:
  臣等谨于博士议曰:“古有天帝,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王日:“去‘泰’,着‘皇’,采上占‘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正是基于秦始皇的妄自尊大的心理,以及急于对思想的控制,李斯位为丞相,他的《议废封建》、《议烧私书百家语》所论制度,符合君主专制利益;《议刻金石》、《上书言治骊山陵》所言事实;能满足帝王自大的心理,故语言简捷,不假文饰,是典型的刑名法术之语;刘勰说秦“政无膏泽,形于篇章”。(《文心雕龙·奏启》,指的就是这类文章)
  紧接着秦始皇,中国的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成功的皇帝汉武帝,汉武帝喜功崇文,对内的政治策略使政治稳定,对外征伐成功,不少人为适应他歌功颂德、“润色鸿业”需要,献赋得官,并常常被委以重任,充当秘书侍从顾问或朝廷大臣。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就是其例。从此,浮华、繁冗之风渐起,直接影响了公文的文风。当时担任太中大夫等职的东方朔,上书一篇文辞竟达十万字,而汉武帝当作巨著,大加赞美。乃至东汉日胜一日,益发严重。于是,汉代遂兴起了一种以铺叙描写为主,讲究辞采,语句整练,韵散间出,半文半诗,不务实际的赋文体。赋文体又称汉赋。由于汉武帝的提倡,公文逐渐的成了各位大臣们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方法,赋文体移植到了公文中去。作为此时的代表性人物,司马相如的公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了,《上林赋》、《子虚赋》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来要表达修明政治,提倡节俭,用以讽谏。司马相如在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细腻的铺陈,同一个意思往往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很多次:
  于是乎乃使专诸之伦,手格此兽。楚王乃驾驯交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段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于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阳子骖乘,阿为御,案节未舒,即陵狡兽;蹴蛩蛩,辚距虚。轶野马,惠陶余,乘遗风,射游骐;倏目倩利,雷动犬至,星流霆击,弓不虚发,中心决眦,洞胸达掖,绝乎心系。获若雨兽,把草蔽地。于是楚王乃弭节徘徊,翱翔容与,览乎阴林,观壮士之暴怒,与猛兽之恐惧。徽郄受诎,殚睹众兽之变态。
  从这一段的描写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字的铺张和浮华,后来又有了《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王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自然后来人是趋之若鹜,到最后公文就成了浮夸的代名词。
  这一文风一直影响到了隋唐时代,隋唐公文散、骈并存。隋代文风屡有变化,初期重浮文使公文目繁,影响办事效率,其政治渐乱,经大臣李谔上书指点浮辞之弊。隋文帝纳其言,“发号施令,咸去浮华”,并以法律手段惩治浮文制作者,命令李谔主办此事。开皇四年(公元581年),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因上疏文辞浮华不实,而被革职和治罪。隋炀帝即位,炀帝好大喜功,自认为是才子,舞文弄墨使社会文风又复旧法。不以实为本,而以丽为贵,以后炀帝认识到浮文之害,亲自动笔撰写公文,"辞无浮荡","归于典制",使文风有所改变。故隋唐公文基本以散文写作。
  唐初“盛唐气象”使华艳遗风故态复萌,更加讲究四六句,平仄协调,音节和谐,辞藻华美,而缺乏内容;稍后出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骈文“四杰”。许多公文如表、状和法律判词,使用骈文写作。追其源由,乃为唐太宗崇尚丽辞,开设弘文馆,招纳18学士,文风因袭江左。
  到了明代“文牍”主义发展到了极至,主要表现一是行文多,二是行文长,三是行文空。不过这时,出现了一位农民出生的皇帝,只能说是这些卖弄文采的文人们要倒霉了,从社会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知“文牍”主义害死人,朱元璋指出:“唐虞三代,典谟训诰之词,质实而不华,诚可千万世法;汉魏之间,犹为近古;晋、宋以降,文体日衰,骈俪绮靡,而古法荡然矣;唐宋之时,名辈备出,虽欲变之,而卒未能尽变。近代制诰表章之类,仍踏旧习,朕常厌其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实为浮文所蔽。其自今凡告谕之词,务从简古,以革敝习,尔中书宜告中外臣民,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典故记闻》但是明代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奏一篇政事建言,计字竟达17000个。朱元璋身边的秘书王敏念给他听,念了6370字时,还不知讲些什么,次日又命王敏接着念,念到16500字以后,方及主旨,得知其内容,共五件事,并有四件可取。可见,后500字足可说明问题,而前边16500字,多属浮文;于是朱元璋就抓住了这次机会,尽管茹太素是忠臣,为了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杀住繁文之风,不得不把茹主事狠打了一顿。后来,因"繁文"他还将一位忠臣工部尚书薛祥以板刑治罪。由于朱元璋的强硬手段使文牍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为了巩固这一成果,紧接着朱元璋又从制度上对文牍注意进行堵塞,制定了条令。于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降诏禁止表笺公文使用骈俪文,规定以唐代柳宗元 《代柳上绰谢表》、韩愈《贺雨表》作为笺表方式,颁行天下仿行;洪武九年(1376年)命中枢省颁《陈言格式》并亲自为之作序,以引起臣下重视;洪武12年(1379年),颁《案牍减繁式》,文中要求发文要少而精,语言要通俗易懂;洪武十四年(1381年)七月,正式颁布《表笺定式》;洪武15年(1382年),又实行诸司勘和制 (即行文半印勘和制度);洪武二十九年七月,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右春赞善王俊华等人攥写《庆贺谢恩表笺成式》,颁行诸司。所有这些条令的颁布,都是为了建立政府机关行文秩序,防止文牍主义之弊,提高行政办事速度,实现中央集政治统治。
  我国自秦而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多数沉湎于宫廷腐朽生活,不问政事,而面对这些如同聋子和瞎子一样的皇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大小衙门及官僚,上行下效,依靠公文行事,成年累月,舞文弄墨,搞文字游戏,于是文牍主义也就成了主流,偶尔遇到几个英明的君主又是好大喜功的主,于是歌功颂德成了大家一致的选择,如果其中有聪明一点的皇帝励精图治一下,不是自己将成果毁掉就是被后来者所毁灭,皇帝这个集权者的存在就注定了“文牍主义”的长存。来源:读书人-秘书资格考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