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建筑频道reader8.com/exam/zaojia/ 六、建筑节能成效 几年来,通过节能住宅的建设共节煤744万吨,少往大气中排二氧化碳1815万吨,少排粉尘2600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黑龙江省城镇现有非节能住宅2
读书人建筑频道reader8.com/exam/zaojia/
六、建筑节能成效
几年来,通过节能住宅的建设共节煤744万吨,少往大气中排二氧化碳1815万吨,少排粉尘2600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黑龙江省城镇现有非节能住宅2亿平方米,如进行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那么每年将节省标准煤186万吨。少往大气中排二氧化碳454万吨,少排粉尘6500吨。如节能改造与分户计量改造结合起来,将解决目前包烧费收费难的问题。
建筑节能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建筑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筑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匮乏、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建筑热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全省的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很不平衡。
我省各地(市)建筑节能发展不平衡,部分市县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建筑节能意识差,宣传乏力,推进力度不足,缺乏有利的组织协调机构和配套政策措施,管理机构不完善,有的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分离,关系不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除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等部分城市外,目前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尚未从试点扩大到整体。既有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市政建设的节能工作还未提上工作日程。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建筑节能工作仍然是行政为主导的模式,尚未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基本上只有政府一家的积极性,作为构成民用建筑市场主体的开发商和广大人民群众,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种种原因,对节能建筑的性能、经济性,尤其是长期使用情况下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得民用建筑节能的各种技术、材料、工艺等缺乏一种产业化、市场化的根本内在动力。 政策力度不够。
国家及地方均缺乏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现有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不尽完善,已出台的标准规范执行不力。由于缺乏资金,配套的标准规范或设计图集编制工作滞后,也影响标准的执行。尤其是在经济定额、构造图集、产品标准、验收标准方面相当缺乏。 建筑市场上的材料与技术远远满足不了建筑节能的要求。
新建建筑大量使用的墙体材料仍是保温性能差、毁损耕地的粘土实心砖(全国约5000亿块),生产这些砖每年毁损耕地约95万亩,使用燃煤7500万吨,浪费能源、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加剧环境污染程度。全省节能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如:玻纤网布、挤塑苯板无本省企业;胶粘剂企业分布不合理,哈市企业偏多,且多数规模小质量不易保证;我省无生产外保温系统专用配件企业,缺少通风换气产品;窗生产企业过多,缺少k<20W/m2K的高效节能窗产品。我省实现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耐久性、防火性、装饰性和防水性;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I类气候区节能技术。 设计、施工、监理各个环节对建筑节能重视不够
建筑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普遍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关键。目前我省部分设计单位对建筑节能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不熟悉、设计深度不够、热桥部位设计、围护结构防潮验算大多未予考虑、把设计应解决的问题推到生产厂家或施工企业。而施工企业施工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工程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对施工工艺和技术关键不熟练,盲目施工,原材料、产品质量控制不严,缺乏进场验收机制。施工人员质量素质差,不按规程进行操作;开发企业追求低造价及企业利益,质量意识相对差。监理工作力度不够,监理过程偏重系统的外观质量,对施工过程和进场产品质量和监控似有放任自流倾向。 缺乏建筑能耗评估体系是中国新建建筑节能难以在市场机制下运行的最主要障碍
建筑市场的最终投资者是购房者,如果购房者成为节能建筑的动力的话就一定能够使节能建筑真正推广起来,然而,目前根本没有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资料,房产开发商不能以“节能建筑”为招牌去推销,购房者也无法根据图纸或在房屋现场做出是否是节能建筑的判断。
其它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或者是否具有节能性能,能节约多少能量是需要进行评定的。
6.供热系统现状制约了节能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集中供热是福利性的包烧制,热费由政府或职工所在单位承担,不是与用户直接联系的“商品”,用户缺乏节能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集中供暖系统效率低下,用户终端没有供热计量和调节设施,房间太热时就开窗散热,出现了节能建筑实际上不节能的不合理现象。集中供热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个方向,目前集中供热存在着收费体制不合理,计量、温控设施缺乏,节能技术欠缺的问题。
八、建议
1 加强培训,针对不同专业、人员,结合资质管理实行地方注册,提高各级人员质量意识。
2 对已建成的节能建筑进行抽样质量回访,由质量监督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 出台节能建筑工程进场材料、产品实行进场验收机制,由省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抽样、检验
4 出台“加强节能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规定”,采用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市场调整和监管
5 加强科研投入,解决节能专项技术的突破
6 加强产品生产企业的认证管理,限制和淘汰小规模和重复建设企业,加强企业质量管理。
(读书人注册建筑师) 读书人建筑频道reader8.com/exam/zao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