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生物 >

2010年高考各地生物试题

2010-08-20 
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
推荐阅读:

高考生物复习备考全攻略

  种群和生物群落

  (10全国卷1)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10全国卷1)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

  【答案】D

  (10浙江卷) 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10福建卷)26.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6—l06—15 6—20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l.58261.731181.941976.962175.632171.46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1)寄生(2)样方 S 6—30(3)增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叙述“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10福建卷)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w_w*w.k*s 5*u.c_o*m

  (1) 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w_w w. k#s5_u.c o*m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w_w*w.k*s 5*u.c_o*m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 :1、(1)被滨螺捕食 竞争

  (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w_w*w.k*s 5*u.c_o*m

  2、(1)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w_w w. k#s5_u.c o*m

  (2)水坑

  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w_w w. k#s5_u.c o*m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w_w*w.k*s 5*u.c_o*m

  第二题: w_w w. k#s5_u.c o*m

  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10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个体数

  甲乙丙

  幼年期600400200

  成年期400400400

  老年期200400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10海南卷)18.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0海南卷)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14152540

  草本2827263034

  灌木0341219

  乔木0001423

  总计28303056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生态工程

  (10全国卷1)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来源:Ks5u.co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C

  (10海南卷)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10全国卷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 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选 C

  解析: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这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10全国卷2)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 1:2 C. 2:1 D. 3:1

  选择A

  解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即:(p+q)2=p2+2pq+q2=1来计算:由题意可知: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1/3和Aa:2/3

  所以:A(p)的基因频率为1/3+1/2×2/3=2/3

  a(q)的基因频率为1/2×2/3=1/3

  故:子一代中AA的个体为(p2)=2/3×2/3=4/9

  Aa的个体为(2pq)=2×2/3×1/3=4/9

  即AA:Aa =4/9: 4/9=1:1

  (10重庆卷)31.II.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

  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 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 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分析;此题考查了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的知识,同时又是一个曲线识图题,三种生物数量不多但对应三种不同环境,这样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和因难了,如对于这六条曲线分析不清楚,此题就不能正确解答。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读好题,审清题,抓条件,找关键,求对应,进类推。此题属理解、应用类,为难题。

  (10新课标)31.(8分)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010山东高考理综)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命题立意】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解题思路】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

  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

  样本252300231304102212

  样本344200201503902011

  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

  样本23560104101230142721

  样本333501835011251216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成为丰富度。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所以C选项正确。

  (10天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100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2018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900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D

  思路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10天津卷)24.(10分)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24.(10分)

  (1)0.5(1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  0.2  0.4  会(每空1分,共4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0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

  【解题思路】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10广州卷)2.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分析。

  【解题思路】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 “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A

  (10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碳循环

  (10广东卷) 26.(16分)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 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 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咋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10海南卷)23.(10分)

  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23.(10分)

  (1)CO2(1分)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  兔和鼠(2分)

  (4)食物链  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10江苏卷)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先项为D。

  (10重庆卷)24.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

  A.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

  B.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药用成分

  C.大规模栽培组织培养苗,获取药用成分

  D利用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制成人工种子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对明党参进行保护性开发可采用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的方法,也可通过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还可通过大量培育培养苗而获取药用成份,还可获取人工种子进行大面积种植,正确选项为ABCD。

  (10江苏卷) 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10浙江自选模块)题号:18 科目:生物

  生物学科与社会模块(10分) w.w.k.s.5.u.c.o.m

  请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空,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空1分,共10分。

  下面是关于水体污染及净化的问题,请回答:

  (1) 污水排入河道后,导致水体中的溶氧量下降,当耗氧速度等于复养速度时,溶氧量达到最低点,该点称为_①___,若污染不再加剧,溶氧量将逐渐回升。根据溶氧量变化绘制出的_②___曲线,可用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评估水体的_③___能力。

  (2) 对生活污水,以往常采用将池塘改造成_④__方法来处理,其中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___⑤_和大气;现多采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该方法主要是利用__⑥__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有机物,用___⑦_设备为上述生物提供氧气,然后经_⑧___分离污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w.w.k.s.5.u.c.o.m

  (3)黑藻等水生高等植物在我省分布广泛,它们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还可以储积底泥中的重金属。根据上述材料,请拟定一个探究性课题的名称 ⑨ ,并写出需要检测的一个指标 ⑩ 。

  题号:18 科目:生物

  “生物科学与社会” 模块(10分)

  (1)①临界点( 点) ②氧垂 ③自净

  (2)④氧化塘 ⑤藻类的光合作用 ⑥好氧 ⑦曝气 ⑧沉淀

  (3)⑨探究黑藻吸收N的能力或探究黑藻蓄积重金属的能力

  ⑩黑藻体内N的总量或黑藻体内重金属的总量

  【解析】本试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综合考试氧垂曲线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饱和率作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曲线,将得一下垂形曲线,常称氧垂曲线,最低点称临界点在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

  生态环境的保护

  (10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D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此考点在高考中有出现。

  【要点透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若自然环境恶劣,则生物多样性小。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10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小草为生产者,属于间接价值。小草的生长对和它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C项中其不知道的基因价值属于潜在价值。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间接价值,D项正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