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药 材 名】麻黄
【英 文 名】Herba Ephedrae
【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名称考证】麻黄、龙沙(《本经》),卑相、卑盐(《别录》),狗骨(《广雅》)。
【科目来源】麻黄科植物
【药用部位】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分类】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功效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宜先煎,去水面浮沫),0.5~2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②《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③《蜀本草》:白薇为之使。④《医学入门》:伤风有汗及阴虚伤食者禁用。 ⑤《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疤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炮制方法】 麻黄: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
麻黄绒: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
蜜麻黄:取麻黄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麻黄段100斤,用炼熟蜂蜜10~15斤) 《本草备要》: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
亦有用蜜炒者。
【资源分布】①草麻黄 分布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②木贼麻黄小灌木,主要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③中麻黄灌木 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药材鉴定】①草麻黄又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②木贼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
③中麻黄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矗)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
【古籍考证】①李杲: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②《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
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
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
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③《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
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若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
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
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
破癥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
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
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④《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
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
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
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⑤《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
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
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
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
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
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
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⑥《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
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
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为亡阳症。
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彼时寒变为温病,量为减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
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腠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
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
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化学成分】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40~90%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又含儿茶鞣质6%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和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类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矮麻黄含总生物碱(以麻黄碱计)1.15%,其新鲜叶含蜡0.15%,其中主成分是廿九烷醇、廿九烷、卅烷醇。
【相关选方】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
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
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
(《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
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
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
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
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本草衍义声)
【原生形态】①草麻黄,又名:华麻黄。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高30~7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草质茎直立,黄绿色,节间细长,长2~6厘米,直径1~2毫米。鳞叶膜质,鞘状,长3~4毫米,下部1/3~2/3合生,围绕茎节,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中央有2脉。花成鳞球花序,雌雄异株,少有同株者;雄花序阔卵形,通常3~5个成复穗状,顶生及侧枝顶生,稀为单生;苞片3~5对,革质,边缘膜质,每苞片内各有1雄花;雄花具无色膜质倒卵形筒状假花被;雄蕊6~8,伸出假花被外,花药长方形或倒卵形,聚成一团,花丝合生1束;雌花序多单生枝瑞,卵圆形;苞片4~5对,绿色,革质,边缘膜质,最上1对合生部分占1/2以上,苞片内各有1雌花;雌花有厚壳状假花被,包围胚珠之外,珠被先端延长成细长筒状直立的珠被管,长1~1.5毫米。雌花序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枚,卵形。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7月。生长于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或山田中。
②木贼麻黄小灌木,高70~100厘米。木质茎粗大,直立;草质茎节间纤细而短,通常长1.5~2.5厘米,直径1~1.5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3/4合生,上部通常2裂,钝三角形。雄花序多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有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假花被窄倒卵形,雄蕊6~8;雌花序单生,常在节上成对,花序窄椭圆形,苞片3对,最上1对约2/3合生,胚珠1~2,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略弯曲。雌花序成熟时成肉红色浆果状,有短柄。 种子多为1枚,窄长卵形。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生长于干燥山地及山壁石缝中。
③中麻黄灌木,高达1米以上。茎枝较前两种粗壮,草质茎对生或轮生,常被白粉,节间长3~6厘米,直径2~3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2/3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三角形。雄花序数个簇生节上,卵形;苞片3片1轮,有5~7轮,或2片对生,共有5~7对;假花被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5~8,花丝完全合生,或大部分为2束;雌花序3个轮生或2个对生于节上,长椭圆形;苞片3~5轮或3~5对,最上1轮或1对苞片有雌花2~3,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螺旋状弯曲;雌花序成热时红色肉质,常被白粉。种子2~3。生长于多沙地带、沙漠或干燥山地。
【参考出处】《本草通玄》,《药品化义》,《本草正》,《本草经疏》,《汤液本草》
【功效分类】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关 键 词】发汗 平喘 利水 伤寒表实 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鼻塞 骨节疼痛 咳嗽气喘 风水浮肿 小便不利 风邪顽痹 皮肤不仁 风疹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