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医师 > 复习指导 >

循环系统解析

2010-07-28 
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分别经左、右肺门进入左、右肺。肺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肺静脉左、右各两条,分别由左、右肺门......

编辑推荐: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根据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二部分。

  1、体循环(大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鲜红色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组织内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血液变成含有代谢产物及较多二氧化碳的暗红色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沿动脉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2、肺循环(小循环)

  经体循环返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干,经其各级分支最后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后,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肺循环的血管包括肺动脉和肺静脉。肺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右心室的血液经肺动脉只到达肺毛细血管,在肺内毛细血管中同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血液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由于心被中隔分为左、右两半,所以动、静脉血完全分流不相混合。左心房和左心室因含动脉血,称动脉心(左半心);右心房和右心室因含静脉血,称静脉心(右半心)。体循环起于左半心止于右半心,而肺循环则起于右半心止于左半心。两循环通过左、右房室口相连续成为完整的血液循环。

  心脏是中空的肌性器官,其壁可分为三层,即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

  心内膜是心脏最里面的一层,由内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光滑,内皮下的结缔组织内有神经和血管,其中含有成束的心脏传导纤维。

  心肌层心肌层是心脏的最厚一层。心室肌比心房肌厚。

  心房与心室的肌纤维都不连续,由心固有的支架分离开。这支架是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两个环状结构,叫纤维环,在冠状沟内。但在房室之间心脏传导系统,不受纤维环的隔断,由心房直达于心室,这种纤维叫房室束。

  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由单层鳞状上皮(间皮)及下方的结缔组织和缓肪细胞组成。冠状血管行于心外膜内。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毛幼稚血管组成。血管不论其为动脉或静脉,口径大或小,其管壁大致都可分为三层:内膜、中膜、外膜。

  但动脉和静脉,管径粗的和管径细的,在结构上又互有差异。一般来讲,动脉管壁厚,富于弹性,平滑肌较多。自心脏发出的大动脉,弹性纤维最多,富有伸缩性。所以在心脏收缩时能缓冲心脏血液的冲击,当心脏舒张时又能维持血流速度的均衡性。动脉分支愈细,弹性纤维减少,而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血管口径,从而起到调节各器官组织血液的供给作用。

  静脉是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管道。静脉较动脉壁薄,口径大,数量多,弹性纤维及平滑肌均少。静脉壁上有静脉瓣,尤其下肢静脉中较多而发达,它能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向心脏流动。但腹腔内的大静脉,如门静脉,上下腔静脉无静脉瓣,可因腹内压高低影响向静脉血回流。

  毛细血管,管径最小,分布最广。毛细血管构造简单,仅一层内皮,外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因而具有通透性,其通透性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而改变。毛细血管在组织内吻合成网,不同器官其密度不同。凡代谢旺盛的,如大脑皮层、肺、肝和肾中,毛细血管丰富。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_1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心肌M受体相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变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血管除真毛细血管外,其余的血管壁中都有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除受其本身的特性、机械牵拉和局部化学等因素影响,主要受到植物性神经的控制。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称为缩血管神经,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神经称为舒血管神经,两者合称为血管运动神经。

  交感缩血管节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时,而产生收缩血管效应。体内一部分血管除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外,还受舒血管神经所支配。主要有以下二种:

  1) 交感舒血管神经:当机体处于激动状态和准备作剧烈肌肉运动等情况下,交感舒血管神经才兴奋,发动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适应强烈运动的需要。

  2)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有少量器官,如脑,唾液腺,胃肠道的腺体和外生殖器等,其血管平滑肌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外,还受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它兴奋时引起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的作用只起调节器官组织局部血流量的作用,对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影响不大。

  (三)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减压反射 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血管壁上有一种压力感受器。当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内压力升高时,由于管壁受到充胀,压力感受器即兴奋,血压愈高,其兴奋的程度也愈强,压力感受器兴奋后,兴奋沿主动脉神经(在迷走神经内)和窦神经(大部分参加舌咽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通过迷走神经副交感纤维传出,抑制心脏,使心跳减慢;另一方面抑制缩血管中枢,使缩血管中枢神经冲动频率减少,使血管扩张。当血压过低时,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兴奋减弱,传入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出现升压。这样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

  2、心加速反射 在心房和近心房处的腔静脉壁上也有压力感受器。当此处充血,压力增高时,压力感受器即兴奋传入神经混在迷走神经中,进入延髓后,使心抑制中枢活动降低,同时又促进了加压中枢的兴奋,所以心跳加快。如在运动初期,静脉回流增加,使腔静脉和右心房血液增多,可以反射地引起心跳加快。心力衰竭的病人,由于腔静脉、右心房积血过多,也会引起一种反射活动,使心跳加快。但由于心跳无力,虽然频率有所增加,仍不能解除静脉积血过多的现象。

  (四)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当血液中缺氧或二氧化碳增多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的化学感受器即兴奋,分别由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而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血管中枢,引起动脉压升高,所以是一种加压反射。这一反射在循环机能不足或血液缺氧时,它们在维持动脉血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某些激素作用 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使血管收缩,结果血压升高。

  3、组织有氧与无氧代谢的一般分解产物,例如二氧化碳、乳酸、氢离子及三磷酸腺甙的分解产物如腺嘌呤等,他们都是舒血管物质,能直接引起附近的血管舒张。这是有利于保证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的。

  (五) 精神因素。

  心、血活动调节都直接受着高级神经即大脑皮质的控制。如情绪激动时,则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就是大脑皮质通过延髓心血管运动中枢而起作用的结果。

  肺循环的血管包括肺动脉和肺静脉。

  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分别经左、右肺门进入左、右肺。肺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肺静脉左、右各两条,分别由左、右肺门出肺,注入左心房。肺静脉内的血液为动脉血。

  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

  体循环的动脉从左心室发出,分布于全身。体循环的静脉从各部的毛细血管网开始,逐渐汇合成较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注入右心房。

  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门静脉系主要是收集腹腔内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静脉血入肝的静脉管道,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又分成毛细血管网(与肝动脉血一起注入肝内血窦),然后再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