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l
1、从外延把握: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关系
注①: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肯定不是商品;然后再看是否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l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注:货币和商品并非同时产生,商品先产生,货币后产生。
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4、金银为什么最适合充当货币?(课本P3)判断:金银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
l
1、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注①: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
2、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含义: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的职能。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4)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3、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称购买手段职能。
(2)商品流通的含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表示:
l
①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特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纸币在流通中损害。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
●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要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结算:核算一定时期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分为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常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①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反之亦然。
●保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何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l
l
1、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量”字不能少)多,则商品价格低;反之亦然。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量”字不能少)多,则商品价格高;反之亦然。
3、买方市场和买方市场:①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卖方起主导作用。②买方市场: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买方起主导作用。
l
1、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③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4、价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a.价格的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b.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c.互替品和互补品(既定品价格上涨,对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下降)
②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结论:不管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遵循价值规律,时刻关注价格的变化,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l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和消费品价格
1、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2、商品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l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和居民收入的变化,其方向是由生存需要到发展再到享受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l
1、对各种消费心理的分析
(1)从众心理。表现为“人有我有”。从众往往引发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商品。从众并非一概不对,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表现为“标新立异”。求异心理意在展示个性,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发展,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否则过犹不及。
(3)攀比心理。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攀比心理基于夸耀性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根据需要,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什么是绿色消费?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原因:(1)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它是人们迫于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而形成的一种共识。(2)绿色消费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为特征。(3)绿色消费理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提倡。(4)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5)绿色消费反映消费者更加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满足消费者要求。(6)提倡绿色消费,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l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l
1、社会再生产的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叫做社会再生产
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l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理论依据(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现实意义(现实原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2、怎样发展生产力?(四要素:路线、人才、技术、制度)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l
1、什么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注: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方针: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l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形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4、股份制意义: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6.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允许有些地方、有的产业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l
1、含义: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l
1、含义: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形式:合作社、集体工商业、股份合作制等。
4、作用::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5、方针: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l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私人资本和外资则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2、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两种:一是公有资本和外资混合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二是公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混合建立的股份制企业。
l
l
l
l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
2、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最主要,最典型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公司的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4.公司的法定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5、公司的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总经理。处理公司日常事务。
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6、
7、
8、
企业破产: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9、就业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树立正确就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1、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12、劳动者维权的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13、如何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1)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能从根本上未下刚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岗位。(2)下岗失业人员要转变就业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多种形式和灵活方式实现就业。(3)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配置应主要由市场调节。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有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强政府的服务和调节职能,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搞好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l
1、含义:是指各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各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注:我国储蓄机构既可以办理人民币的储蓄,也可以办理外币的储蓄。
2、储蓄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注:并非所有银行都是储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是储蓄机构,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是储蓄机构。
3、利息和利率
①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它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
②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利率有三种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它们的关系为: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
4、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 特点和优点 | 作用(了解) |
活期储蓄 | 存取期限活、存取数量活、存取次数活、收益较低 | 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方便储户小额资金的存入和使用。 |
定期储蓄 | 储蓄形式多(4种)、存期固定(6种)、存期长则利率高、收益较高 | 积累性强,适合人民群众节余款和积少成多的大宗用款的存储需要。 |
(了解)定期储蓄可提前支取,须一单(存单)一证(身份证),且按照活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 |
商业银行:
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类型:国有独资银行(农行)、国有控股银行(中行、建行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和工行)、民营股份银行和外资银行。中行指的是中国银行,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与商业银行并列。
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结算业务。
贷款时应遵循的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股票
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性质:是入股凭证,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得股息和红利)。
偿还方式:股东的股票不能退回,只能出卖股票。
股票的收入:a.股息和红利;b.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债券
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比较:收益: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保险
分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险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财产险有汽车保险,运输险。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四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 储蓄存款 | 债券 | 股票 | 保险 |
流动性 | 低 | 高 | 高 | 低 |
收益性 | 低 | 较高 | 高 | 具体分析 |
风险性 | 低 | 较低 | 高 | 低 |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l
1、 所谓经济全球化,指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
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实质和载体: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载体:跨国公司。
4、影响:A.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B.消极影响:一方面,使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此_文_来_源_于_贵.州.学.习.网 httP:// ] 严重;二是它使世界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6、我们的对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l
1、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
②
2、中国加入WTO
(1)中国加入时间:2001/12/11。
(2)标志: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对我国的影响(利>弊):A.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性质: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②目前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③在新形势下怎样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的重点是“引进来”,且一直以“引进来”为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走出去”,要能到境外投资,首要的条件是企业有要实力,有国际竞争力。“走出去”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自己。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