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子——现有理论
1885年德国人Hermann Ebbinghaus在一篇论文(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中的重要发现,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有着影响,这就是所谓的forgetting curve。Ebbinghaus的研究揭示,人在学习后知识的遗忘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缓。最初的20分钟所遗忘的比例,甚至远远大于以后许多天所忘记的内容。而通过一定的重复,可以极大地巩固新知识在头脑中的保留。
而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ouristic Psychology)的研究,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如果能够重复90天则能成为稳定的习惯。但是这些理论如何能够应用到实践之中,有效并且高效地帮助考生们提高英语水平呢?本文试图利用最常见的教学问题之一——词汇突破——来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2. 不同记忆方式及效果
但凡有学员问起词汇量的扩充,教师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多读,多背。是的,通过阅读量的扩大,具有一定出现频率的生词甚至可以不需要通过查阅字典,都可以获知其大意,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对该词汇的掌握。另一方面,背诵则几乎成为了词汇扩充的“缺省设置”的选择。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常重复,多重复,生词才能变成熟词。问题是:所有人也都知道,词汇记忆是很容易遗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
那么,记忆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们再来看看人的几种常见记忆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机械记忆
逻辑记忆
运动记忆
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的最常见表现形式就是广泛在大中小学运用的“死记”。通过不断的进行相对快速的重复,达到记忆的目的。这种记忆方式的优点在于“短平快”,也就是见效快。只要记忆的重复工作够多,够密,则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记忆量。但这是一柄双刃剑。机械记忆的最大弱点也在一个“快”字,就是忘得快。通过短时间内密集记忆的知识,如果没有后续处理,则非常容易快速流失。其结果,辛苦积累的记忆量如同滚滚长江东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所常用的考前“突击”。一个晚上可以把一学期的某课程书籍看完,第二天一早就去考正好。考完了就再也不碰,内容也都还回书本了。从适用人群来说,低年龄段的学习者比高年龄段的更具备优势,即给定同样的要求记忆量,青少年可以比成年人花更少的时间完成。同样,在给定时间内,他们也能获得更大的记忆量。
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与机械记忆大体相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记忆对象放在有背景的环境中,通过对背景的分析来辅助对对象的记忆。显然,此时记忆的对象不是“无意义的音节或字符”,而是在有一定的“理解效果”作文基础。艾宾浩斯在试验中发现: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则遗忘越慢。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通过带例句的材料来背诵的时候,记忆的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同时由于在记忆的过程中有附件信息的存在,使得我们对于词汇意义的掌握变得丰满起来,除了“明意”之外,更能够实现“会用”的目标,因为在上下文中的词汇,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该词汇本身的意义,我们同时了解的,是词的用法、词的搭配。
当然,逻辑记忆方式的优缺点月也很明显。相对于机械记忆的枯燥,逻辑记忆在生动有趣得多,也相对容易。这里有个前提,即记忆者有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知识积累,因此成年人相对与青少年而言具有一定优势。更成熟的思辨,更丰富的阅历都意味着在逻辑记忆方面成人比青少年更适合。但不利的方面也是明显的:耗时。逻辑记忆由于需要补充核心记忆对象之外的背景材料,带来信息处理方面更大的压力,所以虽然记忆效果较好,但是单位时间的处理量则较低。实际上,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逻辑记忆方式的泛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大量的报刊阅读来扩充自己的单词量,但其过程是需要相当的时间和耐心的投入。
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相对于上述两者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借用的概念。运动记忆通过对形象和运动的图像和姿势的记忆,可以很长时间内稳定的保持对记忆对象的记忆。从记忆的效果来说,运动记忆是上述三种中最好的。一般来说,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会涉及到真正意义上的“运动”,主要的是脑力的一种活动。但经验告诉我们,语言习得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大量的运动。口腔在练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唇形及舌位,加上手在书写过程中的运动,一旦形成稳定的习惯,单词的发音、拼写等会有相当牢固的记忆。但,运动记忆也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这意味着运动记忆同样需要较多的时间投入。从这个层面来说,它不是即时性的。
由此看来,对于备考时间为2、3个月(这一时间段其实是报读雅思培训班的学员而言典型的时间状况,因为培训课程一般的时间就是8周上下,而多数考生会选择课程结束后不久就开考)的考生来说,唯一可采纳的方式就是机械记忆了。这样就有得面对本文第二节开始所提到的悖论。
Key Words: 遗忘曲线 词汇 记忆
3. 有效可行的短期记忆方案
我们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已经知道遗忘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最快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速度逐渐变慢,直至可以忽略不计。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通过记忆来提升词汇量要巩固效果就应该重视重复的时间安排。
首先,重复是必要的。但为什么有很多学习者都说自己重复了,但还是记不住,直到信心丧失而放弃。这里原因是两方面的。第一,很多学员并没有达到足够多的重复次数,简单以为看过一遍再重复一两次就可以了。如果是突击考试,这倒未尝不可,但对于需延续一段时间之后才用的上,我们必须提高记忆的长期有效性。因此足够多的重复次数是一个必要的保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告诉我们,7次是对于陌生数字或者单词而言一样,是达到较为熟悉程度的必要的重复次数。那么我们完全就可以想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考生口口声声说自己背过也重复过,但还是没有效果了。
第二,重复的时间安排不科学。我们应当承认还是有学习者会愿意进行足够多的重复来记忆单词的,但为什么只有少数确有恒心毅力人能够坚持到底呢?重复次数够多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及针对这些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按照日历一天一天来进行进度的安排是比较省事,但这也就为多数学生半途而废埋下了伏笔。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经过一天之后记忆量的留存就只有不到二分之一了,简单地将复习计划安排以天为单位将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种被动局面:几乎同样多的时间需要再次投入用于同样的工作。很自然,这种耗时而枯燥的重复可以消磨掉大部分人的热情。心理的挫折感也是不能忽视的:我怎么就老是记不住呢?
好的学习效果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遗忘效果的指数曲线特征表明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安排也应该与之针锋相对。简言之,学习之后的复习在次数达标的同时,需要从频率的安排上递减。在初次记忆后第一时间进行复习,随后逐渐拉开前后两次复习间的间隔。
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可以设想如下一种方案。通过第一次学习后逐渐拉开复习频率,达到一方面不用太过密集的复习,又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
Plan A
次数 | 时间 | 间隔 |
1st | 9 pm, Day 1 |
|
2nd | 12 pm, Day 1 | 2 hrs |
3rd | 9 am, Day 1+1 | 24 hrs |
4th | 9 pm, Day 1+4 | 3 daya |
5th | 9 pm, Day 1+14 | 10 days |
6th | 9 pm, Day 1+28 | 14 days |
但问题到这里就解决了吗?我们知道,学习的进程是连续的,所以每当新的一天到来开始新的一组记忆工作的时候,按照上述方案实施下来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尤其,是当这个过程持续几天以后?我们会发现,Plan A只能在孤立的一次学习计划下有效,当多组学习计划线性发生时,学习者必然会陷入混乱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笔者手中有一套出版好几年的词汇教材一直没有有用武之地的原因。有很好的理论支持,也有不错的方法,但在这一点上的欠考虑导致操作性很差。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
Plan B
次数 | 时间 | 间隔 |
1st | 9 pm, Day 1, Week 1 |
|
2nd | 12 pm, Day 1, Week 1 | 2 hrs |
3rd | 6 am, Day 2, Week 1 | 6 hrs |
4th | 8 pm, Day 2, Week 1 | 12 hrs |
5th | 7 pm, Day 6, Week 1 | 1-5 days (Rev D1-5) |
6th | 6 pm, Day 7, Week 4 | 1-4 wks (Rev W1-W4) |
Plan B结合了Plan A 对复习时间节奏的考虑,同时考虑了一个学习者正常情况下的时间支配情况,在一个月的周期内,达到6次有效针对遗忘曲线的复习,而不会影响到每周一到五的新词汇学习计划的正常进行。如果每天记忆量为100,则一个月内有效词汇扩展量为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