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传播学方向试题
1.试题:简述Web2.0对传播学的意义
【分析】
众所周知,Web2.0是当前中国传媒业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今天,业界和学界的传媒人都对此高度关注。Web2.0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启示。因此,Web2.0的研究对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应该对Web2.0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从传播学的角度去阐释Web2.0在传媒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其对传播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
Web2.0是近年网络传播的热门概念。一般来说,它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1.0到Web2.0,从模式上讲是单纯的由“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Web2.0讨论,主要采用Web2.0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BitTorrent下载、维基百科(Wiki)、社会网络(SNS)、博客(BLOG)、网络标签(TAG)、丰富站点摘要(RSS)等。
普遍认为,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个人媒体”,它摒弃了传统互联网“网络-人”的信息交流模式,按照“人-人”对话的模式,使网民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主动的受众、从内容的消费者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并以个人用户为传递、发布信息的中心,通过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渠道,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体连结成一个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
Web2.0的核心理念之二是“去中心化”。在web2.0的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其表现之一就是个体主导信息的获取渠道和方式,并规定信息的来源路径,传播系统内个体的主体地位被前所未有地提升。表现之二是对信息控制的弱化。传统门户网站可以通过对信息源的掌控,对传播内容进行取舍和编辑,而通过web2.0的技术,用户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信息。
现在以BBS和Blog作为web1.0和web2.0的典型代表,对这两种互联网形态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首先,BBS抑制了“沉默的螺旋”的作用,而Blog会导致“沉默的螺旋”。BBS赋予了网民匿名性,因此,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意见处于劣势,“争着说,大声说,过激地说”,沉默的螺旋几乎是不存在的。而Blog会导致沉默的螺旋。一来,其管理许可权在日志发布者手里,他会对一些相反的攻击性评论进行删除。二来,观看者多为Blog的拥护者,他们会发表很多赞同的评论,并对外来攻击者群起而攻之。在单个Blog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一边倒的向Blogger的拥护者聚集的沉默的螺旋。其次,去中心化实际上就是更大规模的“使用与满足”,“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功能表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大众媒介所不同的是,网际网络之类的媒体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最后,Blog的个人化,其非匿名性特征提供网络用户的身份认同远远超过了BBS,从而变得更容易为阅听人所接受和信赖。由于强烈的身份认同,围绕Blog会形成具有近似立场、趣味和倾向的许多解释群体,从而有助于“公共领域”在现实中的实现。
在web2.0时代,信息的属性要由“地址”变为“立体定位”。明显的效应是“去媒体”,深刻的效应是对公众信息系统的构建。媒体的本质是“信息营销”。
web2.0的实质在于给人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自由的发展拓展了“平台→受者”模式中平台的宽度,进而达到模拟回路机制的效果。而真正的信息回路机制是需要技术的支撑的。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思维和方法也应有所改变:要从线性研究方法转变为以交互式研究方法为主;控制研究要从硬性控制转变为自由开放的控制方法;要从传受分离的研究模式转变为收受合一的研究模式;要从单一媒体研究为主转变为综合媒体研究为主。
2.试题:论述19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早期报刊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及对他们活动的评价。
【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主要是新闻传播史论方面的知识,要求对近代中国报刊史的发展历程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解答时要注意题目规定的时间是19世纪,就这个时间段内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进行的报刊活动展开论述,注意对其角色的定位。
【参考答案】
1807年9月8日,英国人马礼逊以美国商人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广州。马礼逊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是基督教(新派)第一个来华传教士。当时的清朝严禁传教士在中国活动,在这种情形下,马礼逊足不出户,刻苦学习中文。两三年后,马礼逊不仅学会了粤语,还能操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用中文阅读和写作亦不在话下。他开始翻译《圣经》和编纂《华英词典》。1813年,英国教会派来另一位传教士米怜协助马礼逊。1815年8月5日,两人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此,这两位传教士和这份报刊的名字载入了中国报刊史,传教士报刊与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多关联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1822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因米怜病重而停刊。曾协助米怜工作的另一位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记传》,这实际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续刊。1826年,《特选撮要每月记传》停刊。到了1828年,传教士纪德创办了《天下新闻》,也只维持一年就停刊了。直到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传教士报刊才迎来又一个阶段――在中国本土创办刊物。
郭士立是普鲁士人,效力于伦敦布道会,他于1831年进入中国广州,在中国沿海搜集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集传教士、报人和间谍于一身。当时,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往已经与马礼逊来华之时不可同日而语:自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英国向中国鸦片走私的加剧,来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广州拥有一处礼拜堂、三家印刷所和几家福利院。1830年秋,英美传教士组成了“基督教联合教会”,在广州的外国商人成立了商会。
跟马礼逊一样,为了便于和中国人接触,郭士立用汉名,穿中国服装,说汉语,还认一位郭姓华侨为义父。他的这些“归化华人”之举果然收到了效果——尽管当时清廷依然不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但通过贿赂,郭士立得到了地方官员的默许,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从创刊起就连载麦都思撰写的《东西史记和合》,东史就是中国的历史,西史则为西洋各国的历史,目的在于用历史知识说明世界各民族“本源为一”、“血脉相同”,教育中国人应该“视万国当一家”,不要与其他国家相隔绝。同时,它还开辟地理专栏,介绍东南亚、南亚、欧洲的地理知识,在科技方面则着重介绍西方最新的发明创造,如蒸汽机、轮船、火车等。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1834年5月休刊,次年2月复刊,此后于7月再度休刊。它的创刊号只有600份,此后虽有增加,但影响一直较小。但是它的意义不能小视,它是中国领土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突破了清廷的“报禁”,为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开辟了道路。
这些外国传教士努力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并向欧美他们自己的祖国进行传播,同时又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来,客观上对促进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
1.试题:对于网络文化的了解和评价
【分析】网络文化可以说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网络文化现象。除了在大方向上的把握之外,学界对此也并没总结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这类题目的解答可以说是比较宽松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网络文化的理解去分析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在人类既往文明交流史上,由于地理阻隔、语言不通和科技手段落后等原因,不同地域的文明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也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这种独立性、地域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们的产生、发展与形成往往是不同步的,各自有各自的文化时空。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勃兴,各个文明之间逐渐加大了交流的深度和沟通的力度,但是,各个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今天,西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同东方国家的网络发展没有大的差别。就某些表现而言,有的东方国家甚至还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必将给各种现有的文化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网络文化由于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和想法。现在,网络文化中最彰显个性的就是“客”文化,如播客、博客、威客、炫客、掘客、闪客、维客、印客、拼客、黑客、骇客、粉客等等,多种多样的“客”文化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也显示出网络这个平台确实是非常适合个性的生存与发展。网络博客是“客”文化中一种富于特征的表达方式。一般平民、文人、明星乃至政治家们都喜欢使用它。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前,就巧妙地把个人博客作为竞选的有力武器,赢得了选民的拥护。
以往文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具有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传媒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传媒文化的丰富性,正是来自于它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可是,网络文化的出现似乎对以往的文化形态构成了威胁。在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速度方面,在信息内容的存量方面,在信息表达的方式方面,网络把报纸、广播、期刊、电视、书籍、音像等具备的优点、长处和功能集于一身。上网看报、上网看书、上网购物、上网看电影、上网看期刊、上网听音乐等,现在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传统的传媒舆论场相比,网络舆论场实际上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在某个时段、某些场合甚至还有压倒性优势。拥有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网上意见领袖,完全有能力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性短信,完全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波澜。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虽然网络的连接已经实现全球化,在今日世界,网络文化不可不注意国别性。任何文化都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享受网络这个人类文明最新、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像我国这样正在加快前进的发展中大国,尤其要注意结合国情,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像抓传统媒体那样大力抓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2.试题:试论我国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
【分析】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问题,应该说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传统而又有着深远意义的话题。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的情况下,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传统的题目也有其便于解答之处,考生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予以阐述。
【参考答案】
新闻伦理建树是中国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是大众媒体能否树立起公信力,成为主流媒体的关键。新闻伦理为媒体传播新闻提供全过程的价值取向,成就媒体的权威与尊严。媒体间新闻伦理的抗衡,将是媒体品牌时代无可避免的“内功比拼”,谁能够建树伦理谁就能够“战胜于朝廷”。
目前,在标榜人文关怀的媒体中应该说存在一些偏见与歧视。这种偏见与歧视不是产生于媒体本身,而是产生于社会的部分人群,但最终被媒体放大了。比如现在报道中的普遍流露的“仇穷现象”,一些报道有意无意地将城中村定为藏污纳垢的地方,将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矛头指向流动人口,或是将个别败类的个案上升为行业监督报道的“一叶知秋”做法,就是典型表现。
媒体暴力往往比现实暴力更为恶劣,媒体暴力在对报道对象隐私权和名誉权赤裸裸地侵犯,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信念与承诺。这需要媒体从大众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立场、传播效果方面对自身行为进行掌控与规范,努力获得社会成员在社会习惯和社会心理上的认可。作主流媒体,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规定外,新闻伦理的建树更是一家大众媒体能否树立起公信力、成为主流媒体的关键所在。
建树新闻伦理,除了满足主流媒体的功利目的,更是我国媒体发展的必然。我国媒体有着国家包办、新闻报道方针国家制定的发展历史,在这个历史阶段,媒体有着国家赋予的“天然的权威与尊严”。但在自由竞争的历史阶段,媒体的社会地位基于公正、独立的报道,需要努力用自己的日常报道表达出自己的道德内涵,赢得读者的信任与支持。但目前很多媒体的思维还存在于“国家赋予权威”的阶段,从而出现忽略伦理建树甚至出卖伦理的现象。表现在“新闻暴力”时而发生,甚至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谋取媒介私利。媒体不建树新闻伦理,将如约瑟夫、普利策当年担心的那样,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理念,报业将难以为大众服务,甚至会变得十分危险。
新闻伦理已经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成功的主流媒体及他的从业人员必须将新闻伦理内化为自己的意志。新闻伦理更是新闻行业迈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它为媒体的新闻传播行为提供专业的价值坐标,提供全过程的价值取向。新闻伦理的建设需要新闻传播人员增强道德责任感,建立起稳固的职业操守和业务道德规范。
•武汉大学2007年传播学
1.试题:传媒的产品需要在受众中得到顺利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所以传媒必须以市场为其最终价值衡量标准。
【分析】这是一道辨析题,如果对传媒的产品属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很容易做出判断,解答这道题目要从对传媒产品属性的分析入手,通过对传媒产品两种属性的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中国的传媒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其产业属性才日渐明显,双重属性的格局逐渐形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与公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促使传媒业必须考虑如何充分满足社会与公众的各种信息需求,实现自己作为信息媒介的生存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以及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于是,中国传媒业逐步调整原先主要担负政治宣传和思想指导功能的做法,开始重视发挥自己在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以及经济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作为公益性事业,传媒业应当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好传媒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地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作为一种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要有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强化受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产业制度的要求来进行传媒业的经营和管理,要坚决防止排斥市场、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
强调传媒业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产业的属性,绝不是忽略传媒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属性。在迈向市场的时候,新闻媒介应当牢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传媒业在工作中注意把遵循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要做到既考虑和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又考虑和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对于传媒产品而言,同样具有双重属性,而在这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又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说,传媒产品的价值的确是需要通过受众的顺利销售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传媒就要以市场为其最终价值衡量标准,因为真正决定传媒价值的应该是其社会属性而不是经济属性,这也是作为一个传媒人必须首先遵守的。
•200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传播务实试题
1.试题:请谈谈你对网络报纸的认识与前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对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考生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表达出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报社办起了网络报纸,一方面顺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对网络报纸的认识可谓众说纷纭,而对其前景的判断也是各执一词。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遵循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探讨,都是有益的。
【参考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介对Internet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对它的利用也日益增加。报纸上网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随着网络报纸的实践,人们逐渐加深了对网络报纸的认识,许多网络报纸开始从办报思路、内容及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试图创造出与传统印刷报纸不同的全新的网络报纸形式。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人们还没有对网络报纸与印刷报纸的关系以及网络报纸在网络中应有的地位与功能形成一致的认识,网络报纸的编辑工作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因此,在实践中也只能是各自为阵,摸着石头过河。
早期的网络报纸的形成,是传统印刷报纸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将印刷版直接搬上网络。除了版面的设计无法沿袭印刷报纸版面外,其内容基本上与母报没有区别。这种网络报纸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传统媒体的读者范围,提高其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但它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设计比较单调死板。
中期的网络报纸已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取舍。因此,这时的网络报纸在内容上已与其印刷版有了较大区别,例如《今日美国》,它的网络版上有80%左右的内容是其母报没有的。同样,31%的美国上网的报纸与杂志,其网络版的内容中有半数以上是原印刷版所没有的。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网络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利用网络优势开设的新的服务项目。从形式上看,网络报纸的设计开始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例如,注重追求时效性,开始建立有关的数据库,对关键字或有关背景建立超链接,以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目前网上存在的大多数报纸都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报纸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它完全摆脱编辑传统报纸时的思维方式与制作方式的影响,成为专门为网络制作的新闻站点。这时称其为网络报纸也许不再名符其实,因为它已综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即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另一方面,它的功能也将不再局限于报纸的传统功能,而会向着信息的深度加工处理发展,像ICP(Internet内容提供商)一样,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商业、娱乐、网上社区等等其它产业或服务手段。现在已在一些报纸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如《人民日报》。
网络报纸是从传统印刷报纸中衍生出来的。无论未来网络传播是否会代替传统媒介,在现阶段,传统报纸上网的目的都不是为自己培养掘墓人,而是要在网络上为自己开辟一块新战场,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也就是说,报纸现阶段的网络版是作为传统印刷版的一个补充手段出现的。报纸的版面空间有限,限制了报纸可容纳信息的数量,不少网络爱好者是在电视媒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行为方式受电视媒体的影响更大,印刷报纸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对来说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