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真题研究经典范例

2009-09-14 

  本文来自试题调研《高考真题360°全解密》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准确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突破口。如何从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明确科学的复习方向,如何以一道高考题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下面的讲解将一一为您解答。

  真题1(2009年全国卷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真题2(2009年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真题3(2009年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真题4(2009年湖北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真题5(2009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考纲对于这一考点的明确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要求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第二,考查范围是“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使用比较普遍,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第三,考查的目标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判定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对于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文言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从词性的角度讲,主要侧重于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对于语境的分析,考生既要考虑到“小语境”,又要考虑到“大语境”,“小语境”即词语所在的语句,“大语境”指对词语意义有较大影响的语段。  考查方式既有以单项选择题形式出现的专项考查(除上海卷外,其他地区均为选择题),也有结合文言文翻译进行的综合考查。选择题形式的专项考查一般以选择解释错误的选项为主,但也有选择解释正确的选项的(如2009年广东卷)。

  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是“命题在课外,工夫在课内”。也就是说,高考题目尽管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在教材中总是能见到这些题目的影子。因而,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那么,高考命题到底与教材有着怎样的关联性呢?我们以2009年高考题为例作以探寻。

  2009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卷当中,文言实词专项考查题共20道(上海卷有3道,2道主观题,1道通假字专项考查题),涉及的实词共有70多个,其中,双音节合成词有5个(引却、魁垒、自分、庶几、吾侪),“干、会、过、加”等词语分别有两个地区考查到。虽然与教材中出现的形式不完全相同,但至少可以看出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与课文的联系还是非常密切的。

  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率倜傥非常之人”(2009年江苏卷)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德自分死矣”(2009年湖北卷)与“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中的“自分”,“见其面斥人过”(2009年福建卷)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过”等。这一类词语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有的文言实词虽然考查到的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该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如“逡巡弭耳而去”(2009年湖北卷)中,“弭”解释为“低垂”,而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有“吾能弭谤矣”,“弭”解释为“平息,消除”;“规小得而大失者也”(2009年重庆卷)中,“规”解释为“谋求”,而《劝学》中有“其曲中规”,“规”解释为“圆规”等。这种情况在高考的考查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常常是难点所在,重点考查考生依据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前一种情况,属于直接考查,词语的意义与课文中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只是语言环境不同,注重的是对考生迁移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考生要注重积累,夯实基础,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后一种情况,属于关联考查,词语“面孔”熟悉,而意义“形象”陌生,注重的是对考生扩展能力的考查,须要考生在掌握词语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依据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理解文言实词还要学会推断和揣摩。

  但不管怎么说,学好课本是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解答文言实词类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熟悉命题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解题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考生参考:

  1.语境推断法

  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考生可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作出判断。当然,考生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而作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

  2.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句式特点和词语组合方式是有规律的,词语的词性以及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决定了词语在句中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来推断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形容词充当等,据此,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大致判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其意义。

  3.类词对应法

  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这些句子或短语中,相对应的一些词语常常成对称状呈现,这些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与之对称的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此外,一些双音节合成词是由两个语意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考生可以依据语境判断其偏向于哪一个语素的意义;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知道一个语素的意义就可以判定合成词的意义。

  4.以今解古法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特别是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这些词汇可以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一些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著作,它们的一些语素及其构成方式很好地保留了文言特征,因此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便可以根据这些成语中的语素的意义,推断其文言词义。须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虽然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但词汇中一部分词的词义变化较大,有的虽然古今词形相同,但意义却不同,考生切忌望文生义,机械逆推。

  5.联想对照法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考生在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时,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1.读文技巧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是推断词语意义的基础。因此,考生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1)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大多不同于现代汉语,因此,考生要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境,从而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这是考生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2)辨明体裁风格。高考考查到的文言文体裁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议论文。其中传记是重中之重。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考生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考生解读文章、理解词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3)熟知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姓字名讳等,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些知识,它们往往就会成为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绊脚石。

  2.读句技巧

  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个性”:(1)句子的构成要素大多是单音节词语;(2)虚词使用频繁;(3)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4)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特点都是把握句意的重要“节点”,因此,考生应在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考生也应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3.读题技巧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尽管题干、选项都比较简单,但考生在读题时也必须认真而仔细。读题干,要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二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意图,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根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4.选答技巧

  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生答题的过程就是确定选项的过程。考生在确定选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1)用带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2)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3)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和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其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