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或消除其烦恼、改善其生活状态、解决其遇到的危机、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的专业领域。
整合的倾向:所谓折衷主义多用于对心理治疗的临床技术方法及非理论性的综合现象。而整合一词常用于更为理论性的现象,如创立理论体系、框架或在概念水平上对心理治疗模型的融合。即折衷主义更多地用于技术层面,而整合更多地用于理论水平上的兼收并蓄。这两种情况均被认为是整合的倾向。
⑴心理治疗工作者应明确其临床服务工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治疗者产生一种心理依赖。
⑵心理治疗工作者在其临床服务工作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应尊重来访者,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不得与来访者发展专业工作以外的社会关系。
⑶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在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中涉及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纪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临床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⑷心理治疗工作者在从事临床服务工作时,应按照有关的政策与法规所制定的标准收费。个人不得接受和索取额外报酬。
⑸心理治疗工作者在采用心理测量工具时应全面了解有关测量(包括各种量表、问卷)的目的、内容及局限性,严格按照测验指导手册中的规范*作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并能正确和合理地向来访者解释有关测量的结果。测验使用的记录及书面报告应妥善保存。
⑹除上述有关的要求之外,心理治疗有自己的治疗理论、技术方法;治疗过程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在发达国家许多心理治疗已列入保险计划,政府部门对心理治疗专业有专门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些均是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特征。
⑴二者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⑵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
⑶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⑷二者都注重建立在帮助者和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⑴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治疗则主要针对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
⑵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身心疾病等。
⑶心理咨询一般用时较短;而心理治疗费时较长,治疗由几次至几十次不等,甚至经年累月才能完成。
⑷心理咨询工作主要在意识层次进行,更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教育性、支持性和指导性,焦点在于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者身上的内在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心理治疗的某些学派,主要针对无意识领域进行工作,并且其工作具有对峙性,重点在于重建来访者的人格。
⑸心理咨询工作是更为直接的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的目标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则不那么具体,其目标是使人产生改变和成长。
⑹除上述区别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存在其他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同点。例如:二者所接受的培训有所不同。心理咨询工作者一般是由大学的心理学系毕业;心理治疗工作者一般是在大学中的临床心理学系进行培训的。心理咨询工作多在非医疗的情境中进行,如学校和社区;而心理治疗工作者多在医疗情境中或私人开业的诊所中进行。其他区别还包括,二者起源有所不同;二者在国外各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和章程等。
⑴发展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型的倾向。
⑵发展特定治疗方法的倾向。
⑶心理治疗的整合倾向。
心理治疗中各家派趋向于整合的原因:
⑴各种疗法剧增。
⑵单一理论模型的不足。
⑶各种疗法疗效相近。
⑷通力寻求影响治疗效果的共同因素。
⑸强调来访者的特点和治疗关系。
⑹社会和公众的压力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⑴启动阶段:1949年至1965年。
⑵空白阶段:1966年至1977年。
⑶准备阶段:1978年至1986年。
⑷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