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名师支招最后冲刺:三方面备考策略

2009-07-05 

  2009年高考即将到来,全国考生及家长都在为剩下的几天冲刺而忙碌准备。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就变的尤其重要。最后这个阶段是该回归课本还是做练习题?最后哪些内容是重点中的重点?该如何的分配自己的复习时间?

  为了帮助高考考生解答上述疑团,高考频道邀请精华学校历史名师刘志强老师作客嘉宾聊天室,就高考历史最后冲刺备考方法、复习内容和考试技巧等内容与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访谈已结束,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文字实录。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新闻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现在是全国高考考前辅导节目,今天关注的学科是历史,邀请到的嘉宾是精华学校的刘志强老师跟大家交流,刘老师跟同学们打个招呼。 

  各位考生大家好。

  现在学生们已经回家做准备了,考前的阶段对文科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可以快刀斩乱麻,能够把自己的成绩或多或少的有点提升。对历史学科来说这个时间提升分数有希望吗?最后的阶段同学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最后的时间对提高分数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可以踏踏实实的看课本,真正的准备高考的内容还是有帮助的。

  您觉得最后的十天当中我们大家应该是背知识、做题、看考试说明,您觉得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

  应该说我们做三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方面是知识的准备,第二方面是关于考试能力的准备,第三方面是关于考试的心态。

  您扩展的说一下,三方面应该如何进行准备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关于知识的准备。因为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了,实际上如果把高考之前的两天调整时间除去之外,只有六七天的时间了,也就是一周左右。在一周当中知识方面还是把课本的内容真正的过一遍,这个说法可能很多考生会有想法,说已经看很多遍了,历史确实是知识性的学科,一般的说如果把课本掌握得比较好,应该能够拿到70%的分数,所以学生不太愿意看课本。但是越到后面我们越应该强调回到课本当中去,五本书看起来有点太难了,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依据考试说明,里面有考点的扫描,根据扫描可以逐条来看。

  这样有一个好处,适当的会节省一些时间,而且针对性会很强,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节省时间的一种方法。可能学生在以前也这样做过,实际上每一次做,内容是不太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做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让我们的知识面更熟一些。如果单纯看课本的话会很多,学生从心理会有压力。这是关于知识方面的准备。

  关于能力方面的准备主要谈到做题的问题,做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确确实实我们不能回避高考最终得到的分数是做题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把知识转移到做题当中去,提高做题能力。但是这个确实很复杂,现在可以这样讲,我们以前做的适应性训练,一模二模都是做这方面的准备,可能你现在能力上去了而你没有感觉,或者是要求太高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方面,心态。要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究竟复习到了什么程度,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成绩高,多高都不嫌高。去年北京卷历史是96分,只有一个90分以上,每个考生都希望非常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可能。出题人不可能让你得到特别高的分数,因为要的不是为你得分的,心态方面我们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这是我粗略的谈了三个方面。

  我觉得大家备考的过程中应该把三个方面好好的落实到实际当中,这对我们大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老师说考试说明很重要,要围绕考试说明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否行之有效?

  我们准备知识的时候,考试说明最大的优点是给出题目的范围,当然不否认个别情况下会有出题超纲的现象,不过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准备知识要以考试说明为范围。但是看考试说明很多考生感觉很难,因为好像那里面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句句的,很麻烦。学生喜欢看辅导书,有的很厚,有的很薄,有的是小册子,他们都是有缺陷的,确实是一家之言,真正的考试说明是很有权威性的,考试中心出的,考试的主要内容应该来自于考试说明,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用好。

  刚才我谈到课本方面,很多同学喜欢看其他的辅导书,或者是自己的小提纲,这个针对性不是太强的。因为这五本书是出题的依托,可以算一笔账,北京有十万考生,全国就更多了,我们手中的五本书是七八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都是作为考试的范围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而其他的都有缺陷。

  经过了这么多年,一直成为学生的教科书,课本是有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大家复习的时候应该以考试说明作为重要的指导,还是回归课本进行复习。

  应该是两者的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应该强调课本的每一个细节,但是现在时间来不及了,应该说考试说明是帮助把握课本的,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我们真正要记住的应该是课本的内容。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隋唐这一章节当中,第二节中讲到四个皇帝的事情,学生都很熟悉。开个玩笑说里面有两个皇帝有画像,问学生哪一个是唐太宗?哪一个是唐玄宗?学生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学生看过课本了,但是细节的把握还是欠缺的,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当中去。

  对历史来说很多学生讲背背就可以了,还有人说还要做题,您认为是着重点应该是知识的练习还是操作上,做模拟题还是把过去做的题翻出来看一遍?

  关于做题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一共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了。一周当中要准备六科,真正落到历史里可能每天就一个小时,每天都看历史是不可能的。一个小时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看课本内容,看书。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做题,就是说只有20分钟,这20分钟做一套试卷不可能,最少也要50分钟。这20分钟应该主要放在做主观题方面,现实当中很多是相反的,很多孩子不喜欢做主观题,喜欢做选择题。一般说北京卷,全国卷也是如此,37题四问左右,15道,20分钟的时间尽量的花在思考问题上,高考应该是强调思维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书写过程,这方面需要明确。真正花在题目上思考问题是很长的,真正解决是很简单的,我们做的时候要能够更多的思考问题。当然还有六七天的时间怕手生,可能感觉不会写了怎么办?可以挑其中的一问具体的写,真正时间主要是用在构建上。

  刚才我们说的是考前,真正的走进考场都要靠自己了,做历史题的时候会有很多同学说特别想听您有什么答题技巧,答题的注意事项,包括选择题、大题怎样答?您给我们大家简单的说一下。

  应该说单纯的技巧是没有的,高考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分数,是我们三年,甚至是十几年努力的结果,不能寄望技巧太多。一些原则性的做法,还有一些小的方式还是有的。历史的题目一共分两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目是12道选择题,这几年都比较稳定。主观题方面有37题是学科内综合题,39、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也就是说历史一共前面是12道选择题,后面一般情况下是六问左右的主观性题目。做的时候大体的原则应该是给主观题方面以比较宽松的时间,从时间分配来说,主观题应该比较宽松,前面的选择题12道原则上不能超过12分钟,也就是一分钟一道题,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提高一点,也不太强求快,但是时间绝对不能占得太多。

  后面的主观题应该给更多的思考时间,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进行,比如37题,真正看到题目的时候,不要上去就写,应该从整体把握,37题的前面有一个主导语,就是说所讨论的中心问题,再看一下有几问,涉及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学生做的时候会有一种心理,很着急,尤其是考到会的,急于要把答案写上去,这不是好的方法,应该构建、思考,确确实实有把握了再下手。具体应该是这样,要看设问,认真的分析,可以问自己设问有几问,给的分值如何,应该准备哪些知识点,具体是要依据材料回答还是锁定知识,这些都要看清楚。然后再做这道题目,不要急于马上写,往往37题的第一问是材料题,就是古文或者西方习惯的文字,一旦进去就很麻烦,很多同学在具体的文字上纠缠不清,就会浪费时间。这是我们做题时候的原则性技巧。

  答题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和另外两科是一张卷上,与其他的学科应该是思维完全分开还是文科综合的状态好一点?

  我是把历史都做完,还是按照顺序?

  对。

  这是每个学生都会考虑的问题,老师也会考虑。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既然考试的题目是按照其顺序构建的,试卷在39题到40题左右,顺序是分开的,前面客观卷后面主观卷,三部分是安排当中的,所以我们尽量的尊重顺序,按照题号从第一题做到第四十题。我不否认个别的同学自己准备的时候有一种习惯,说我就喜欢先把地理做完,或者先把历史做完,这样的同学也是有的,究竟要不要对这种同学做一个要求呢?没有必要的。原则上说应该是我们能够尊重试卷的顺序。

  在答题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求,比如选择题,最多能错多少道您觉得还可以。做大题的时候,丢多少分就基本上是自己觉得理想的状态下了。

  这是每个考试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孩子历史学科可以得到八九十分,也有一些同学能够得到三四十分就认为达到目标了。应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考试当中我们能够把自己准备的知识,还有真正锻炼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就达到了考试的目的,就是成功的。

  在历史学科当中分为古代史,现代史,您觉得哪部分最重要?比如说很多人在讲记历史时,横向纵向都要记忆。会有很多朋友把时间搞得乱七八糟,也不知道前因后果是什么。在答此类题的时候,答题的格式是怎样的?比如当问到你某某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该怎么答呢?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应该是两个问题,关于历史的三部分,学生会问哪一部分重要一些,其实这个很难区别。可能每一年的考试侧重点不是完全一样,大体上说考试中心还是有一些要求的,古代史方面,原则上都是在25分左右,中国近现代史两本书在40分左右,世界史是35分。北京卷把握得比较好,全国卷有自己的做法,不同地区侧重点不同,总体来说都是三分之一,上下浮动不会有太多,10分左右,因此没有哪一部分重要不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回答某一问调用知识的时候有一个知识的交叉问题。比如37题是一个学科内综合题,要调动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如何组织的问题。出题原来是以时间为序展开的,先是古代史,然后是中国史、世界史,看书准备的内容和真正的做题之间是有距离的。世界史的上册有一个知识点,里面提到最卓越的人物是牛顿,章节是第五章,时间上说不是最后边,我们应该安排到相应的具体时间段里面。可以放在哪呢?世界史的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启蒙运动,我们可以把牛顿的内容挪到这里。讲背景说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句话很空没有实际的例子,就可以把牛顿拿过来。做题当中是我们重新组织和整合课本知识的过程。

  我感觉历史知识特别的多,怎样可以更好的记忆呢?

  在文综中,历史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学生们会感觉很麻烦。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有学生感觉很难,但是随着内容的增多前后混淆了就感觉麻烦了。现在考试临近了我们应该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们多看一下目录。因为目录提供了这些内容的整理的方式,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安排在这一节里面是有一定的原则,就是说表面上看是纷繁复杂的,实际上有内在的一些联系。比如可以这样问自己,还拿世界史做例子,第一章第三节内容,文艺复兴。能够和这一节形成联系就可以想到后面的启蒙运动,之间是有内在关系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思路,我看完文艺复兴就是启蒙运动,这样他们之间就可以结合在一起,相对来讲可以解决知识比较乱的问题。

  有很多种方法,而且大家要善于联系和对比,这样在记忆的时候能够更加的扎实,就不至于把历史重要的知识点遗漏或者混淆了。

  是的。

  我们在历史学生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考题很多的时候有图。我们看课本的时候,图重要吗?比如地图或者是特殊的图形之类的。

  应该说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还是有区别的,历史学科有一种基本的要求,准确的把握。08年北京卷的考题,对图的把握应该说比较重要,但是不会直接的问。

  不会给一个图问是什么图?

  会给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背景,不会只给一个图。比如学习中国史的时候关于各省的区位,如果不知道北京在什么地方就没有办法做题了,但是不会问你北京在哪?

  图是辅助的?

  对,是一种方式。

  我们做大题的时候,很多难题是第三问或者是后面,实在不会做的怎么办?

  学生做的时候肯定有不会做的地方,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往往是这样的,每一个孩子做的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虎头蛇尾。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做的时候认为考试很重要,自然会在第一问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一问8分,一定要把8分都拿到,其实他没有这种能力,反复几次自己的注意力下降,真正做到第二、三问比较难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做了,非常容易简单的放弃。实际上应该合理的安排一下,第一问不要纠缠太长时间,这样可以给后面第二、三问以更长的时间,相对来讲有做对的可能性,这和平时的状态有关系,知识量没有达到做题的要求,该舍还是要舍的。

  很多同学答了一片不得分,原因是没有答到采分点,学生们想知道答题的时候怎样可以有采分点,是否答得越详细越好呢?

  历史学科要求的答案都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我们看课本的时候应该做一项工作,这几天我们可以适当的思考这个问题,课本编写的时候要讲求文采,毕竟书出来要考虑接受能力的问题,要加一些语法的修辞,而我们高考的时候不需要这些内容。书上很多描述性的语言在高考当中是不作为采分点的。举个例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中第一点内容是这样的,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个我们记的时候可以不记得很全,可以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真正作为采分点的不会要修饰性的语言,比如后面第二点“果断的停止”,“果断”是状语,是修饰的,就说“停止阶级斗争价值为中心”,这样去除语法的修辞内容可以适当减轻自己的负担。这道是不是罗列的问题?应该说不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判分的老师是不会逐条找的,假如这道题6分,一般情况下高考出采分点就两到三个,如果列了六个,说我想让老师找,这不太现实。因为评卷老师会判得非常快不会这样找,基本上是很难去做到的。既使是能做到,可以多得2分,不要忘了答的内容多,浪费自己的时间。往往文综中很多同学历史描述时间过长,政治做不完,高考就是要在固定时间内完成试卷,如果答得太多浪费时间就得不偿失了。

  不要一味的罗列。答题过程中术语重要吗?

  学生尽量的按照学科内的语言回答问题。曾经有这样一道题目,比较建国以前和建国以后,就是鸦片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开放的不同,必须要用学科的语言回答。如果答了自不自愿、自不自主是不给分的,应该是关键的信息,学科内的语言要组织到位。

  每个学生不可能概括性那么强,可以有一些废话,怕说不清楚加上去,但是关键点必须要有,不然没有分的。

  采分点要有,加上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了。我突然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答这类题目是很简单的一二三四几个字,答的都是采分点,但是没有扩充,您认为老师会给分吗?

  实际上学生答的比较简单,我们不能把问答题当填空题来做,答得很简练,每个同学做的时候不太有这样的胆量,比如这个点就两个字,一般来讲是有点不放心的,毕竟是孩子,所以说这样的问题有,但是不会太多。

  应该反过来说,学生们答得很多,我们要动员回答的简练一点。

  在考的时候,或者平常我们做练习的时候,可以让自己距离试卷远一些,如果太近的话容易限制自己的思维。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孩子答了很多,实际上就答了一个点,只是用很多话描述,这种现象容易发生在基础比较不错的同学身上,有一种心理,我既然记了这么多东西一定要说出来。

  不用白不用。

  我知道可能没有用,但是我一定要说出来,但是这样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就一个点的描述不能太多,应该用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这道题是12分的,有6个点,我们尽量能够用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在一点上描述太多,时间上没有太多意义。

  我们访问要进入尾声了,您觉得有什么要叮嘱大家的,或者是还有什么要说的话,给大家做一个小结。

  考试每年都在进行,对于考生来讲很关注,我们在心态方面做充分的准备就可以了,而不能要求太多。6月7日和8日对于考生来讲是一天,对于其他人也是一天,当然意义不同。所以说我们准备的时候可以很看重它,但是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尤其是我们现在准备高考还有一周多的时间,你可以给自己在思想方面留有一定的余地。真正能够破釜沉舟的人,能够成功的毕竟是很少的几个。我们进考场的时候不能以这样的方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太急切了,我们在心态方面能够让自己很平常,很自信的状况进入考场。

  比如去考试的时候,6月8日上午,绝对不能抱着五本历史书进考场,我们进考场的时候应该很从容,这些内容在我头脑当中已经储备了,不管够不够都要进去的,所以拿五本书是不自信的,这方面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应该自信一些。这是心理方面。

  能力方面刚才谈到做题,我们可以把做过的题目尽量的整理和看看,不能再做新题了,尤其是不能做非本区以外的题目,指导思想会差得更多。

  最后一点知识方面,就是刚才谈到的问题,回到课本当中,以考试说明为提纲复习我们的内容,争取在真正做题的时候,是如数家珍的感觉,我有东西。如果我们在其他方面准备了很多,但是真正要考课本的内容,因为考试是基础的,所以到那个时候就会出现囊中羞涩想答而答不出来,我们应该放更多的精力看书。

  非常感谢您来到我们的聊天室就历史内容跟大家做了一个交流,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再见。

  再见。

热点排行